社论:别轻忽货币政策紧缩的冲击

时间:2023-03-23 09:1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台湾《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社论

美国硅谷银行(SVB)倒闭事件,引发市场恐慌之余,也带起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与副作用是否显现的评议。尤其去年美国暴力升息多达17码,就业市场仍紧俏,1月还出现失业率意外回落、物价再度上行的情况。但外界之所以会有联准会强力升息,效果却有限的错觉,主因有二:一是疫情造成劳动供给结构性的缩减,以及民众累积大量的超额储蓄延后消费;二是低估了货币政策传递机制所需的时间。

具体地说,联准会研究显示,疫情大流行造成美国退休及超额死亡总计约350万人,使劳动市场无法供应经济复苏所需的劳工。特别是服务业人力缺口甚大,让就业市场持续热络,推升工资─物价螺旋上涨。同时,美国政府疫情期间推出大规模纾困政策,大量的政府转移支付提高了家庭收入,但疫情造成的供给中断或采购不便,使这笔钱得以留存下来。据估计,2021年末美国家庭累积的超额储蓄达2.3兆美元,成为如今消费动能不坠的主因。

其次,货币政策传递过程比多数人想像的复杂,所需时间也比想像来得久。一般而言,央行借由调整政策利率来调控通膨,大致会从信用、利率、财富、汇率等四个渠道影响实体经济的总和需求,再间接影响物价。也就是说,当央行升息拉低通膨预期、提高货币市场利率后,会分别经由信贷放款条件、实质利率、资产价格、汇率升贬等变化,抑制需求升温,进而促使物价下行。在如此交错与彼此牵引的传导下,使货币政策传递到实体经济,进而影响物价,必然有较长的滞后性,亦即“暴力升息的副作用不是不到,只是晚点到”。

英国央行在今年2月的研究报告指出,货币政策对通膨影响的滞后时间约为18~24个月,且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愈高的国家,紧缩政策效果的传导愈慢。同时,国际清算银行的研究也指出,从开始升息到影响实体经济走弱,使失业率开始攀升,约需30个月之久。若从利率高点起算,也要约15个月时间才会让失业率开始上行。而美国目前距离升息起点才一年,甚至利率高点都未至,自然无法看到景气疲软而失业率攀升的现象。

何况,货币政策传导不只有滞后性,其影响亦是“非线性的”,也就是说,一开始的影响是轻微的,随着累积升息的幅度及紧缩的时间拉长,对经济的影响将在某个时间后加剧,之后再逐渐放缓。举例来说,部分依赖杠杆的产业,在升息初期可依靠过去便宜的借贷资金及储蓄维持营利,但当利率持续攀升及紧缩时间拉长,借贷成本不断垫高,导致获利大减或亏损,遂裁员以减少成本,使失业率攀升、消费与通膨回落。

由此可知,如果市场因为目前美国经济数据仍维持韧性,就对这一轮激进的紧缩货币政策效果掉以轻心,意料之外的危机恐不断浮现。就像今年2月才获得《福布斯杂志》评为连续五年全美最佳银行之一的SVB,将低利率期间获得的大量存款,配置于长天期公债。但这个本属保守的资产配置,却因联准会短时间大幅升息,长天期债券拥有较高的利率风险、价格遽跌,以致资产出现大量的未实现损失。而在货币紧缩效果逐渐显现下,过于单一的客户性质与其对资金需求的同步大增,触发流动性不足危机,迫使SVB出售账面有巨额损失的资产兑现。祸不单行的是,损失实现又导致客户因恐慌心理挤兑,最终宣告破产。

易言之,金融海啸至今十多年的超宽松货币环境,与货币政策的滞后性,让各界易对货币紧缩效果可能引发的冲击失去戒心。但随着今年下半年美国劳动参与率逐步提高,就业市场与薪资成长放缓、超额储蓄耗尽,紧缩货币政策发酵的时刻到来,总体经济下行几率与金融市场不确定性恐同步上升,不得不慎。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