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明报
明报社评
欧美接连有银行陷入危机,百年老店瑞信(Credit Suisse )最终由老对手瑞银(UBS)以32亿美元贱价收购。瑞信近年屡爆丑闻,投资亏损严重,客户大量撤资,惟论资产负债表规模,瑞信依然是雷曼2008年爆煲前夕的两倍,属于“大到不能倒”,为防金融海啸重演,瑞士官方这次差不多是强迫瑞银与瑞信达成收购协议,欧美财金高官齐声表示危机已缓,然而系统性风险,仍是市场挥之不去的梦魇,这次事件最大输家,是手持瑞信额外一级资本债券(AT1)的投资者,合计逾千亿港元资产,一夜间化为乌有。瑞士官方拯救本国银行体系,不牺牲股东和纳税人利益,却要大批国际投资者代为埋单,遗下的后患,同样惹人关注。
瑞信“大到不能倒”
英美紧盯瑞士介入
过去两周,美国和欧洲银行界风云色变,先有硅谷银行周转不灵爆煲,多间中小型银行受压,全美第14大的第一共和银行面临挤提压力,要靠摩根大通为首的11家银行合共存入300亿美元存款救命;在欧洲,有167年历史的瑞信,则陷入财政危机,瑞士官方介入,要么将瑞信国有化,要么接受国内另一银行业巨头瑞银收购,两条路择其一,最终瑞银瑞信于昨天亚洲开市前,达成收购协议。
瑞信出事既有自身管理不善的问题,亦受欧美央行政策乃至地缘政治所影响。瑞士中立国地位历史悠久,当地银行长期以来亦以保障客户隐私著称,各国不少富豪巨贾都乐意将钱交给当地银行打理,瑞信便是以代客管理资产见称。过去数年,该行一再卷入洗钱、逃税等丑闻,2021年以来,更先后受贷款机构Greensill Capital倒闭、美国对冲基金Archegos“爆仓”打击,损手百亿计美元。及至去年俄乌开战后,瑞士站在美国一边参与制裁,没收俄罗斯人在当地资产,供乌克兰重建之用,此举令一些非西方阵营的客户,怀疑放在当地的钱是否安全,开始搬走资产;另外,欧美央行加息遏通胀,环球经济恶化,瑞信全年亏损近80亿美元,重组方案不被看好,更加快客户跳船。单计第四季,撤走资金便超过千亿美元。
瑞信早前承认,过去两年的财务报告程序有“重大缺陷”,究竟这个“财务黑洞”有多大,至今仍是一个谜,之前入股打救瑞信的沙特国家银行,决定“闩水喉”不会注资救亡,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只是瘦死的骆驼仍比马儿大,去年底瑞信资产负债表规模超过5700亿美元,是当年雷曼爆煲时的两倍,跟总资产仅约2000亿美元的硅谷银行相比,更不能相提并论。瑞信“大到不能倒”,一旦爆煲,无人敢保证金融海啸不会重演。
西方标榜自由市场经济,然而为防银行业系统危机爆发,各国政府“暴力”介入,一样毫不留手。无论是汇控收购注资英国硅谷银行分支、美国11间银行联手拯救第一共和银行,以及这次瑞银收购瑞信,全都是帮政府执行“国家任务”。综合外媒说法,瑞信和瑞银高层原本都反对收购,一切都是瑞士政府逼迫出来,有报道更提到,“有一个主要国家的政府及一家银行”向瑞士政府施压,要求出手救瑞信。
瑞士官方上周五通知美英监管机构,合并两行是Plan A,但瑞银关注瑞信投资银行业务的资产负债表风险,担心是一个无底洞,仅愿以10亿美元提出收购,瑞信认为瑞银出手太低,“损害股东及员工利益”,拒绝有关收购建议。瑞士官方逼迫下,才有现在这个30亿美元的收购协议,有美媒便以“奉子成婚”(shotgun wedding)比喻这宗交易,虽然男方不愿婚、女方不想嫁,但家长为了收拾残局大力施压,双方只能答允。
千亿港元债券变废纸
国际投资者感觉被骗
收购案公布后,西方财金官员纷表欢迎,雷曼式风暴暂时避过了,但系统风险问题仍然惹人关注。一方面,瑞信这个烂摊子有多烂,尚待弄清,瑞银收购瑞信后,成为超级巨无霸银行,“大到不能倒”程度,尤甚于过往,一旦出问题,瑞士官方未必救得了。另一方面,根据这份由瑞士官方促成的收购协议内容,瑞信约170亿美元的额外一级资本债券(AT1)价值一夜归零,对相关债券投资市场以至环球银行业影响有多深远,同样有待观察。
金融海啸及欧债危机后,西方各国提高对银行的资本水平要求,AT1债券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产品,它是一种获准计入银行资本水平的次级债券。一般而言,万一银行倒闭,债券投资者的权益会先于股东,但AT1债券却不然。金融危机下西方多国被轰“救市不救人”,AT1债券的设计,目的就是转嫁银行爆煲时所产生的部分亏损风险,避免再要纳税人“硬食”,然而由于多国政府近年都强调“做足监管改革”、“银行体系健全”,投资者买入AT1债券,大多没有想过它真的会变成废纸。
之前西班牙虽有中小型银行爆煲,导致AT1债券持有者蒙受损失,但规模相对有限,可是这次瑞信AT1债券价值归零,金额庞大,相信不少机构投资者都要作大额拨备。最令投资者气愤是这边厢瑞士官方要他们“输光输净”,那边厢瑞信员工据报继续获发奖金,持股者也不用蚀光。目前AT1市场整体规模达2750亿美元,经此一役,投资者感觉被骗,对AT1债券信心必定大打折扣,银行未来难再靠发AT1债券迅速填充资本,全球融资成本亦可能被推高。西方自由经济市场学所讲的尊重市场、尊重私人产权等等,全是太平盛世时的“剧目”,一旦危机来临,各国自救以邻为壑,什么事情都做得出,这次瑞信不过是其中一例,更不会是最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