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
开放和扩大族群文化的行列和门户,打破闭关自守的习惯,鼓励异族参与不同种族文化活动,是塑造本土文化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如华族的武术、华乐和龙狮表演,印度族的跳火庆典,马来族的弄影舞蹈。文化活动如果有异族同胞的踊跃参与,气氛和效果会不同寻常,也必然大受国人欢迎。
近些日子,许多华社的专业和业余文化团体表现得相当活跃。即使主观和客观环境十分恶劣艰困,大家依然同心协力,坚守岗位。华社为传统文化奋发勇为,充分表现自力更生的坚韧性,也展现同心协力和力挽狂澜的决心。
为什么华族新加坡人会那么坚忍不拔地捍卫华族传统文化?是不是华人沙文主义在作祟?维系民族文化特质是否会导致种族隔阂与分裂,抵触新加坡现代化和民族和谐的国策?这些观点和疑虑,有识之士早已诠释透彻,原因是华族维系民族传统文化是被动的自我防卫,以求自力更生,与沙文主义的强迫性和侵占性风马牛不相及,绝不能混为一谈。
实施单一语文制度的国家,国民也未必团结一致,如英国全民都几乎用英语,苏格兰怎么还天天闹独立呢?可见多语或单语不是国民团结与否的要素,思想意识是否一致才是关键。
《联合早报》近期发表有关华族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的社论,指出“后代因不具备坚实的本土文化认同而倾向接受个别族群源头的价值观,将严重妨碍新加坡社会的和谐和团结”,并呼吁国人“结合已有与将有的新老历史文化,开展有别于各大民族本源单一文化的本土文化”(《深耕本土华族文化凝聚人心》,1月31日言论版),语重心长,论点值得关切。
个人认为,一个多民族、多语文的社会,要建设跨越族群文化藩篱,又包罗各族文化特色的崭新本土文化,与塑造一个跨种族的新国族,似乎同样难如登天。即使号称世界文化熔炉的美国,表面宣扬自由、民主、开放和包容,200多年来却一直无法摆脱白人至上的排他性,和西方文化高高在上的主体性,以致黑白民族分道扬镳,种族歧视严重难解,文化熔炉只是个无法取得全民共识的空壳。
新加坡是多种族、多文化的国家。每个种族都有固有的文化特色。和睦共处是社会的重要信条,包容、谅解、尊敬、礼让是种族和谐的沟通基础,从和而不同中取得共识,以塑造国民身份认同。要各族摒弃传统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或者塑造新国族,我想历史上还找不到任何成功的先例。
在维护华族传统文化实践工作方面,我想补充几点建议。
一、改善并营造良好的语用环境。随着方言和华语的边缘化和弱化,华族文化的整体表现也受影响,要避免进一步空洞化,改善目前的华语语用环境是首要工作,譬如家庭、工作场所和商场用语等。如果华语能维持一定地位,华族之间常用华语沟通,多语多文化的社会结构就可以继续保留而不会变质。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保留和现代文明的结合。新加坡华族子弟要传承传统文化,应根据华社族群有关的生活礼仪、庆典习俗、为人处世、文学艺术等范畴,作选择性的处理。保留和维护优秀传统文化,也不应该与现代文明的理念,如自由、民主、科学、平等、公正等,有什么对立矛盾的地方。相反,两者应相互结合,包容互助,现代与传统与时俱进,把新加坡打造成先进、开明而又兼容并蓄、文化底蕴丰富的国家。有先进的治国理念,又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这是国人文化自信的最好标杆。
三、提升双语精英的培训工作。世界格局急剧变化,将改变人类潮流趋势。大中华文化圈未来10年将有惊天动地的发展,新加坡的双语政策正好迎合世界潮流走势,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因此,我们的教育政策也必须因时制宜,大力提升双语精英的培训。从小学到大学,多多设立奖学金,让双语精英能脱颖而出,到大学深造或出国留学,成为未来的国家领导班子。如果双语精英的培训工作落实到位,对新加坡人才建设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将是一举两得。
四、为文化传承工作者加油打气。文化传承工作面向很广,从事文化传承工作的组织和结构,也有大小轻重之分。总的来说,文化工作者是前线战士,天天面对训练、演出、经费、人力等艰辛又棘手的问题。近20年来,由于客观环境恶劣,他们一直挣扎求存。很多战士精神体力已近乎躺平,但并不轻言放弃,坚持要战到最后一口气。他们的奋斗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有什么具体方法能为文化工作者加油打气呢?
首先是文化部门,那是文化活动的监管机构,应放宽演出津贴条例,让所有非营利的文化演出都得到资助和津贴。新加坡艺术理事会每年虽然颁发辅助计划金(Major Company Scheme)和种子基金,给一些组织规模较大或活跃的艺术团体,但数目有限。其他团体虽可以申请展演辅助,但杯水车薪,对多数文化团体而言,维持费时常捉襟见肘。
其次是社团机构,如中华总商会、宗乡总会、同乡会馆、亚洲文明博物馆、怡和轩俱乐部等等,个个财雄势厚,如果能本着义举和善意,慷慨解囊,鼎力资助经费拮据的文化团体,赞助并举办各种有意义的传统文化活动,历史会记载它们的宝贵贡献。
再者,研究机构和报业出版、影视媒介,更不该落人之后。亚洲学会、儒学会、华族文化中心、华文教研中心、华文教育学会、推广华语理事会、新加坡艺术理事会等等,都是执文化界牛耳的组织,肩负维系、振兴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出版研究特刊、举办有关华语、华文的讲座和比赛、协调办理纪念会、常年或定期举办与华族语言文化有关的研讨会,相信会带动和振兴传统文化的脉络和气氛。
妆艺大游行有资格申遗
五、优劣成分的抉择和包容。每个种族文化不可避免都有一定的优劣两面性,历史上的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古波斯以及现在仍健存的印度和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有辉煌灿烂的一面,但也掺杂了不少迂腐和落后的因素。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是传承和维护的重心。在现代文明冲击下,一切迂腐、落后的成分,自然会被摒弃,大家会选择适合新加坡特殊国情的优秀文化成分。当然,如果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创造具有新加坡特色的文化,那更是锦上添花。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妆艺大游行是一个呈现新加坡多元色彩的独创文化节目,彰显了跨民族的包容性和独特性,值得国人自豪,是最有资格向联合国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另外,开放和扩大族群文化的行列和门户,打破闭关自守的习惯,鼓励异族参与不同种族文化活动,是塑造本土文化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如华族的武术、华乐和龙狮表演,印度族的跳火庆典,马来族的弄迎舞。文化活动如果有异族同胞的踊跃参与,气氛和效果会不同寻常,也必然大受国人欢迎。
总之,文化传承既要抉择和包容,也要开放和创新。
作者是退休语言文化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