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婉月:教学起跑点在因材施教

时间:2023-01-14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符婉月

8频道节目《星期二特写:输在起跑点》,首集讲述艺人李心钰的成长故事。即便今天的她已是成功人士,对于过去的“鲁蛇”包袱也已释怀,但当她追述小时被长辈谩骂、侮辱,以及自己屡战屡败的经历时,过去伤口结的痂仍然不时浮现。

由此可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建立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的时期,身边长辈所扮演的角色何其关键。除了言语上的羞辱,无论孩子做出多少努力都无法获得肯定,学业成绩以外的小成就都被视为无用,因为不是“读书的料”而被忽视、冷落,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将荡然无存。他会把大人的看法内化成自己的信仰体系:大人都认为我笨,那我一定是笨的。

台湾学者洪兰在《天下》杂志的一篇专栏,曾引述一名北大教授和妻子是学霸,但女儿却是不那么会念书的“学渣”,只能无奈接受她的“平庸”。这么伤害自尊的标签,居然由理应是最疼爱自己的父母贴上,这是多么令孩子混淆、锥心的行为。令人吃惊的是,这种说辞,居然获得很多中国家长的共鸣。

好友在马来西亚的九岁侄儿,由于小时在家很少接触书本,因此上了小学,学业表现不佳,教师居然建议他上“特需”班。几年下来,他一直被学校贴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迟缓”的标签,令好友非常心痛。但这不等于孩子学习能力不强,只是英语、数学正好不是他感兴趣的科目。当父母给他买了一台电子琴,他看了几遍YouTube就自学成功了。但这样的“成就”没有获得大人肯定,孩子也就不知道自己有音乐天赋。

碰上学校假期,侄儿来新加坡度假,好友本想安排他去看治疗师,我认为言之过早,便毛遂自荐花两天跟孩子相处和学习。这当中,我发现孩子的很多基础都没有打稳。

虽然大人说他已经学做十位数和百位数的加减运算题,却没发现孩子连最基本的1到10内各种数字的组合与分解都还不熟悉,每次做数学运算,都要伸出手指头慢慢算,不让使用手指,他就一片茫然。

非常明显,这孩子的学习过程完全省略了具体的、使用实物的阶段,直接跳到抽象概念的学习,因此“蒙查查”、似懂非懂地做了几年作业本,却仍时对时错。恕我直言,这是教师的失职。

我嘱咐好友不要再给侄儿买评估作业本,应该多送他几本有趣的绘本。那两天内,我用骨牌、接驳操作物等实物,通过各种游戏让他熟悉数字的各种组合与分解,也七情上面地给他朗读一些优质的英文绘本。他的配合度很高,有趣又有成就感的一些活动,他的专注力也相当持久。

世上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教学的真谛,是从学习者的起跑点出发,根据他的能力和兴趣,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和进度路线图,而不是大人凭自己的想象,认定几岁的孩子必须懂得多少知识与技能,如果不达标,就归类为“学习差”或“没有用”的学生。硬生生把一个孩子的灵性、信心给摧毁,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

《输在起跑点》节目里头不同人物的故事,让我们领悟一个道理。“学习能力”和“成功”的定义非常广泛和多元。没人能说名艺人比名厨师更优秀,教师比牧师更成功,也没人能规定几岁以前必须达到怎样的目标,才可归类为人生胜利组。

就算社会上真有那种声音,如果从小建立正确的自我效能和价值观,那些声音就不会轻易击垮我们。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