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惠迪
大陆政府二十大闭幕后,接着召开二十届一中全会,选举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成员。选举结果凸显的许多年龄上破格的现象,引起外界议论纷纷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四上四下”,为什么一下子换了四个中央政治局常委?二是“七上八下”,这条“潜规则”难道废除了?为什么67岁的李克强和汪洋同时出局,而同龄的王沪宁却留任?为什么超龄的69岁外长王毅入局?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一连串的为什么,答案在哪里?
10月24日晚8时16分,新华网发表该社五位记者集体采写的《领航新时代新征程新辉煌的坚强领导集体——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产生纪实》(以下简称《纪实》)。此文标题有点马拉松,33个字,正文8008字,对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产生过程,备述甚详,可读性强,因此必须耐心看完,心头疑云才能消散。
《纪实》亮点甚多,最具眼球效应的是,作者引述许多谈话对象(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异口同声表达的意见:“党和国家领导职务不是‘铁椅子’,符合年龄的也不一定当然继续提名,要坚持事业为上,根据工作需要、人选条件、廉洁情况和形象口碑,能留能转、能上能下,树立新时代鲜明用人导向。”
无以名之,笔者姑且把上述引语称为“铁椅子论”,此论是对一个个为什么的最好诠释。
看到“铁椅子”,我下意识联想起“铁饭碗”。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只要有一份工作,就捧上了铁饭碗。从1956年9月到1979年5月,笔者在中国当教师,捧了23年铁饭碗。后来移居香港,饭碗没了,得自己找。从此,饭碗不铁,运气差的话,一天都要换两只。我在捧铁饭碗的岁月,是个小小老百姓,铁椅子轮不到我坐。我的上司,譬如校长,捧着铁饭碗,坐着铁椅子,真是神仙过的日子。
中国改革开放后,原有的工资制度和人事制度都改了,老大哥工人阶级手里的铁饭碗打破了,原来领导他们的书记、厂长、处长、科长的铁椅子搬掉了,可是在党和国家机关中担任中高级领导职务的人民公仆,依然坐着铁椅子,一坐十年八年是等闲事。
社会上有铁饭碗和铁椅子,辞书就收录。奇怪的是辞书中只有铁交椅,没有铁椅子。《现代汉语词典》只收铁饭碗,连铁椅子都没有。倒是《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从2004年第1版到今年的第4版都收铁饭碗和铁交椅,也没收铁椅子。它对铁交椅的解释是“比喻稳定牢固的职务、地位”,举的例子是“废除终身制,打碎铁交椅”。2016年4月出版发行的《全球华语大词典》也收录铁饭碗和铁交椅,它对铁交椅的释义是“比喻稳固的领导职位”,举的例子是“现在废除了终身制,搬掉了铁交椅”。
在人们的语文生活中,早有铁椅子的比喻用例,因何辞书不收,却只收铁交椅?我想这跟“交椅”有关。《现代汉语词典》说,交椅是古代椅子,腿交叉,能折叠,“坐第一把交椅指当大头领,现也指当第一把手”。《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排座次,天魁星呼保义宋江坐的就是第一把交椅。交椅已经陈旧,故为“椅子”取代,加上“铁”字,以喻其稳定牢固。
党和国家领导职务不是铁椅子这个说法,也不是今年第一次提,2017年大陆政府十九大后新华社的纪实中曾提过。不过,这一次搬铁椅子是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时代以来最震撼人心的一次。
从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转眼10年。“能留能转、能上能下”,搬开铁椅子早就应当成为一代新风尚。
临近年底,中国媒体都要推选年度字词(新加坡叫“字述一年”),不知道辞书没收录的铁椅子会不会当选今年的代表词?
作者是资深语文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