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任君:让小国活得安详自在 ——从卢旺达与东帝汶谈起

时间:2022-10-22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四面墙外

林任君

天天在新闻中看到大国博弈日益激烈,地缘政局剑拔弩张;逆全球化、经济脱钩、技术禁运的势头越来越强;俄乌战争不但没有结束的迹象,战情反而愈演愈烈,食物与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如此这般日复一日的疲劳轰炸,心情实在开朗不起来。

这肯定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近来朋友相聚谈起天下事,已经不再能“笑谈”了,大多忧心忡忡,谈得最多的问题不外是:台海战事会爆发吗?普京真会动用核武吗?全球经济衰退何时到来?比较深谋远虑的还会问:反全球化浪潮、中美经济和技术脱钩,对新加坡的枢纽经济会有什么长远影响?若世界贸易遽降,供应链受严重干扰,我们有再好的海港和空港,不也是没有用武之地?如何维持生计?

都是好问题,但也都无解,太多的不确定,太多的无奈,没有人能提供大家都满意的答案。

既然这样,不如“避重就轻”好了,我提议。不要一直聚焦大国,将视线从它们巨大的身影笼罩的丛林移向周遭空地,游目骋怀,也许能在一些被蹂躏的焦土堆中发现惊喜,看到正在悄悄萌发成长的小生命。

于是我分享了卢旺达和东帝汶的故事。

从大屠杀中成功重建国家

这两个与新加坡有不少交集的小国,最近常在新闻中出现。它们在上世纪90年代曾有过悲惨的遭遇,都曾是种族灭绝战争的受害者,几近灭亡,但曾几何时,它们都浴火重生,在废墟中毅然站起,谱写欣欣向荣的生命篇章。它们凤凰涅槃的鲜活例子让人感到鼓舞,觉得黑暗的尽头总能见到曙光,人间还有希望。

9月30日早上,趁着到访的卢旺达总统卡加梅在南洋理工大学“前进讲座”(Majulah Lecture)上发表公开演讲,特地前去久违了的云南园,一睹这个在1994年内战中领导卢旺达爱国阵线、将图西族从灭族边缘救出生天的传奇性人物的风采。

回顾1994年4月至7月,国际新闻组几乎天天都在编辑会议上报告卢旺达内战的新闻,那些惨无人道的种族杀戮,对无助妇女的肆意强奸,惨不忍睹的血腥场景……完全超乎我们的想象!那场内战起因很复杂,但种族仇恨是根源。它当时的人口大约700万,胡图族占85%,图西族14%。在那场百日内战中,受胡图族极端分子屠杀的图西族人與温和派胡图族人估计高达80万,其中绝大多数是图西族,被强奸的妇女多达20万,叫人触目惊心!幸亏卢旺达爱国阵线终于战胜,才终止了这场种族大屠杀。

如今,当年领导爱国阵线战胜强敌、实现民族和解并成功重建国家的英雄,就近距离昂然站在南大礼堂讲台上,还真让人有点时空错乱的感觉。卡加梅总统身材高挑,温文尔雅,侃侃而谈,与南大校长对谈时应答自如,完全看不出是个出身非洲草莽的人物。

他在演讲中对新加坡的成功大表赞赏,并指出新加坡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意味着其他国家无论起跑点在哪里,也可立志像新加坡一样,实现让国民收入快速增长的目标。

卡加梅不是刻意在主人面前讲好话,其实这不是他第一次赞扬新加坡。卢旺达在和平重建之后就一心一意学习新加坡、模仿新加坡的治理模式;卡加梅本人也对建国总理李光耀很尊崇,这些都是早已公开的事实。因此,这个刚在28年前从种族清洗废墟中走出来的国家,如今不但经济发展得很好,各项经济和社会指标还在非洲名列前茅,享有“非洲的新加坡”美誉。

卢旺达和新加坡关系很好,卡加梅连这次在内已经来访三次,李显龙总理也在今年6月对该国进行了两天访问。

看到“黑暗大陆”有这么一个顽强的生命绝处逢生,茁壮成长,绽放光明,怎不叫人心喜!

卢旺达远在非洲,与它有着类似遭遇的东帝汶则位于我们邻区,距离不到3000公里。这个命运多舛的小国,在1975年宣布脱离葡萄牙殖民统治独立不久,就被邻国印度尼西亚强行占领,将它并入版图。在接下来20多年里,东帝汶不断发生抗争运动,爆发独立战争,遭到印尼军队残酷针对,造成10多20万人死亡,直到1999年8月30日才有机会在联合国监督下举行全民公投。

绝大多数人民投票支持脱离印尼独立,但印尼却不愿轻易吐出口中这块肉。印尼军方和东帝汶的反独立派势力组建民兵,在撤退前肆意进行破坏,展开大规模焦土运动,摧毁了98%的基础设施,造成数十万人流离失所,其中很多被强行驱离到印尼的西帝汶,成为难民。

由于历经多次印尼军队的屠杀,以及境内东帝汶人的自相残杀,这个当时人口不到90万的小国面临种族灭绝。直到当年9月20日国际维和部队介入后,暴力行动才结束。在联合国协助管理两年半后,东帝汶终于在2002年5月正式恢复独立。

从废墟中取得不俗成就

当年印尼军队暴行的新闻画面还历历在目,除了一般战斗照片外,印象最深刻的是通讯社传来东帝汶妇女惨遭奸杀的图片,看得人神共愤!

可怜的东帝汶,就因为印尼的侵略吞并、杀戮破坏,牺牲了27年宝贵光阴,人命财产损失巨大,生灵涂炭,元气大伤,独立时是世界最穷的10个国家之一,也是亚洲最穷的。

但就像卢旺达一样,东帝汶在争取到独立、迎来和平后,全国团结一致,毅然从废墟站起来,休养生息,努力发展经济。20年来,它已取得一些不俗的成就:电力、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的覆盖率几乎遍及全国;疟疾、小儿麻痹症和破伤风等疾病已经被消灭;而一些东南亚国家在独立70年后,至今还无法根除它们,相形见绌。2019年,东帝汶的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跃升了50位,排名第158,高过柬埔寨、老挝和缅甸。

站稳了脚步,生机勃勃的东帝汶现在只想摆脱贫穷,加速经济发展。8月21日,《早报星期天》财经拼盘版一则专题报道的标题“已告别枪林弹雨 年轻东帝汶只想发展”,就很好的捕捉了这种要迎头赶上的精神。

与对待卢旺达一样,新加坡也对东帝汶的发展伸出援手。总理公署部长兼外交部和教育部第二部长孟理齐在5月出席东帝汶恢复独立20周年庆典活动时,就强调新加坡将继续通过能力建设,支持东帝汶的发展,并鼓励更多当地官员参与专为发展中国家设立的“新加坡合作计划”(Singapore Cooperation Programme)课程。

综观上述,卢旺达与东帝汶两个小国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在二三十年前历尽浩劫,遭遇种族灭绝行动,几乎亡国,但都没有沉沦,而是顽强地生存下来,展现坚强生命力,如今正欣欣向荣,在大国的缝隙间找到立足点,安身立命。

两国另一个共同点就是与新加坡关系密切。除了是基于双边利益的考量外,也因为新加坡长期以来不断为小国的利益发声,在这方面扮演某种领导角色。追溯历史,新加坡早在1975年就曾经为东帝汶“发声”。当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谴责印尼的侵略行为,要求它立刻撤出东帝汶。在那次投票中,所有亚细安国家都投反对票,支持印尼,唯有新加坡独排众议,投下弃权票,表示不苟同这个亚细安伙伴的侵略行为,结果严重得罪了这个强邻。(详见3月12日本栏文章《从乌克兰回望东帝汶:似曾相识?》)

很多国人听说过新加坡常施展超越本身分量的“小国大外交”,知道新加坡致力发展与大国的伙伴关系,在大国间周旋,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挥平衡作用,甚至还曾经在大国间扮演沟通角色。但多数人并不知道,新加坡长期以来也一直在国际上开展符合本身体量和身份的“小外交”,维护小国利益。

一直承办小国论坛会议

早在1992年,新加坡就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设立一个不具意识形态色彩的非正式小国组织,称为“小国论坛”(Forum of Small States,简称FOSS),30年来一直担任主席国。它目前已拥有108个国家成员,每年开几次会,都由新加坡驻联合国常任代表主持,讨论小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例如关乎它们生存的国际规则和稳定、小国对全球暖化的“贡献”最小却受害最大等课题,凝聚共识,设法影响国际舆论。这些会议本来获准利用联合国的会议室和通译等设施,但自1995年联合国出现财务困难后,就一直由新加坡使馆承办。

2009年,新加坡又设立并领导一个包括30个中小型国家的组织,称为“全球治理小组”(Global Governance Group,简称3G),充当G20集团与联合国广大成员之间的桥梁。这也是新加坡每年都受邀出席G20会议的原因之一。

作为小国,新加坡深知维护小国利益与团结对它本身的重要性,多年来积极推展FOSS和3G的事业,也因此与很多小国建立了深厚友情,卢旺达和东帝汶只是其中两例。

大国固然举足轻重,但在联合国的一国一票制度下,“国多势众”的小国能够发挥的影响,却远超它们人口总数和国土总面积,从最近几次联大会议的表决中就可以清楚看出。在丛林法则还盛行的弱肉强食世界中,小国的抱团取暖还是能起一定作用的。

让小国在大国博弈中能够只选原则不选边,找到各自生存的空间,安身立命,活得安详自在,应该是新加坡主导的小国论坛追求的理想。在与大国周旋帷幄之际,不忘与小国发展深厚关系,让“大外交”与“小外交”并行不悖,也应该是新加坡的生存之道。

作者是《联合早报》前总编辑

作为小国,新加坡深知维护小国利益与团结对它本身的重要性,多年来积极推展FOSS和3G的事业,也因此与很多小国建立了深厚友情,卢旺达和东帝汶只是其中两例。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