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对通胀率应有正确理解

时间:2022-07-19 13:39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台湾《工商时报》

工商社论

上周美国公布6月通胀率,一下子升至9.1%,创下近40年来最高,引起很大的恐慌,美股连跌两天,全世界都笼罩在通胀阴影下,然而,什么是通胀?通胀对总体经济有什么影响?该用什么指标来观察通胀?都值得探讨。

通胀是指一般物价普遍而持续的上涨,最好观察的指标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尽管各国都编有许多物价指数,如生产者物价、进口物价、出口物价,但用以观测通胀者,仍以CPI为宜,因为这是民众所碰触到的物价,其余物价指数也有参考价值,惟其是衡量原料、中间产品的价格,与厂商有关,而与消费者并无直接关系,参考参考即可,不需被其20%、16%的涨幅所吓到。

说来有趣,通胀是人人皆知,又是人人不知的概念,说知,是因为物价涨了,小民百姓很有感,说不知,是因为通胀是个总体现象,几项东西涨了不算通胀,在数百项消费品里上涨的情况要有普遍性、持续性及显著性才算,因此得调查才能判定,用感觉有时并不准确。

由于通胀与生活息息相通,预期心理扮演重要角色,就算天下太平,一旦有通胀的传闻,一传十,十传百,便会造成抢购,从而带动物价上涨,过去没有网络的时代如此,如今网络时代更是如此,因此通胀不只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心理问题,历来所有严重的通胀,皆是恐慌造成的,因此正确了解什么是通胀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以下是观察通胀该注意的四个原则:

第一、通胀率是CPI涨幅:一个产品从原料生产、加工直到放到超市架上,历经许许多多的过程,因此产生许许多多的价格,例如今年6月进口物价年涨21.3%,趸售物价涨16.4%,内销品价格涨16.4%,这些涨幅一经报道,不少人就会忧心,接着是否消费者物价(CPI)也要涨这么多,事实上,这是两回事,进口物价、趸售物价或内销品价格只是衡量厂商进货、出货的价格,而这些货多数是原料、半成品,和最终的消费品仍有一段距离,它虽是最终消费品的成本,但也只是成本的一小部分,影响有限,6月内销品虽然大涨16.4%,但内销品中的最终产品只涨了5.6%,因此无需为CPI以外的物价指数所惊吓,通胀的变化仍得看CPI的变化,也因此CPI的涨幅即通称为通胀率。

第二、CPI的涨幅通常是指年增率:以这次美国6月CPI为例,不少媒体标题:CPI飙涨9.1%,这并非指6月对5月的涨幅,而是指6月比去年6月的涨幅,也就是年增率。同样的,台湾近四个月都逾3%,也不是指上月涨3%,在这个基础上,这个月又涨3%,而是12个月之间涨了3%。

第三、核心物价是长期物价趋势:有关物价报道,总会提及核心CPI,或者称为核心物价,把CPI所属的数百项消费品扣除与能源、食物(或者蔬果)之后即核心物价,顾名思义,核心物价也就是物价的核心,其走势不像通胀率波动得这么剧烈,因为跳动最厉害的能源、蔬果已被排除在外,把这两类排除在外,不是要掩盖真相,而是想了解这两项以外的数百项消费品的涨势,若其涨势温和,那就代表目前通胀率的飙高,尚未波及长期物价趋势,应是短期现象,就不用那么恐慌了,以美国为例,6月通胀率9.1%创40年新高,但核心物价年增率跌破6%,却创今年以来最低,台湾也是如此,上半年通胀率3.1%,但核心物价年增率仅2.4%。

第四、出进口物价要看币别:出、进口物价虽与消费端有些距离,但也常被视为通胀率的领先指标,尤其是进口物价更常被引用,然而该注意的是进、出口物价有两类,一是依美元计价,一是依新台币计价,前者反映国际农工原料、商品行情的涨跌,后者纳入台币汇率升贬,业者的感受应是后者。在汇率波动剧烈时,两者差距甚大,以今年6月而言,美元计价的进口物价年增率13.7%,但以台币计价者高达21.3%,运用时必须明辨。

虽然通胀率之于这个世界,早已耳熟能详,专家们也琅琅上口,然而其中的估算颇为曲折,物价指数杂然纷呈,望文生义,易生误会,以上四点仅略举平日易生误解之处,观察通胀宜多些理性,少些情绪,才能看到真相。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