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评估解放军在俄乌战争后更谨慎思考攻台行动,同时继续全力备战;在中美对抗下台海局势不容乐观,但只要美台不踩红线搞台独分裂,北京必将坚持和平发展,避免因台海战事干扰崛起大计。
俄罗斯今年2月24日侵略乌克兰以来,以民族统一为理念的战争是否会在台湾海峡上演也引起了更大关注。今年以来,大陆不断对台湾展开海空施压,包括宣示台湾海峡非国际海域、持续派军机进入台湾防空识别区,加深了这方面的疑虑。
据台湾军方统计,2021年大陆派出961架次军机进入台湾防空识别区,比2019年10余架次和2020年381架次的总和,多出超过一倍。
2021年全年大陆军机绕台239天;进入2022年上半年也有118天,占比同样多达65%,名副其实“三天两头”到台海“秀肌肉”。7月8日,多架大陆军机更罕见地在台海北部越过中线,宣示对台主权的意味浓。
虽然大陆、美国和台湾的领导人再三宣示避战决心,事实上陆美台都不停针对可能爆发的战争情境展开密集演习。
海峡两岸从1949年分治后,两岸关系经历过剑拔弩张的紧张时期,经历过马英九在台湾执政时代的和谐时期,如今又陷入关系“冰封”时代。不放弃台独党纲的民进党政府凭“抗中保台”意识形态强势执政,台海战火看似愈来愈可能发生。
中美就台湾问题对话架设护栏也亮出底牌
值得注意的是,中美最近一个多月来先后通过国防部长、外交部长与国务卿,以及参谋部最高将领,针对台湾问题展开对话,既架设护栏,也明确划下红线,确保任何一方都不会误判形势。
虽然北京和华盛顿都表示遵守“一个中国”,但此“一中”非彼“一中”。大陆的一中原则,核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而美国的一中政策,一面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合法政府,但又承诺助台自卫以防北京单方面改变现状。
专家分析,未来两年台海交战的概率相对低,因为现任台湾蔡英文的两岸政策不准备宣布法理台独,解放军也还未具备速战速决的军事实力。但2025年到2027年台海局势有危险,因大陆开始具备全面攻台能力、中共也可能准备在届时完成两岸统一的“中国梦”。
但也有军事专家认为,2025年对台动武的成本和政治风险太高,相比之下2030年至2035年北京统一两岸的条件更成熟,因到时解放军拥有千枚核弹头和更多航空母舰,足以吓阻外军介入台海,解放军也有实力展开闪电战,甚至不战而屈人之兵。
台湾陆委会前副主委、淡江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教授黄介正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大陆对解决台湾问题始终保持一定的耐心和战略定力,根据内部政治需要和对国际形势与两岸关系作出评估和判断。
目前也是国民党驻美代表的黄介正评估,俄乌战争后北京对攻台行动会更谨慎,尤其看到原本一盘散沙的北约空前支持乌克兰、经济制裁范围扩大到针对个人,切断SWIFT国际支付系统形同冻结俄罗斯海外资产。
整体来看,黄介正认为台海局势不容乐观,因美国主导的北约已将中国大陆定位为“系统性的挑战”,正积极呼朋引伴来制衡;中国官方在进入第三任期后将更有动力解决台湾问题,而大陆内部政治形势的变化,也会随时影响攻台进程。
对于两岸政治困局的解方,黄介正认为关键在于大陆必须正视“中华民国”的存在,两岸必须搁置争议,通过创造性模糊作为交流协商基础,大陆也不应片面对台强加“一国两制”和搞不对等关系。
他指出,只要美台不踩台独分裂的红线,北京必将坚持和平发展,避免因攻台陷困境。而一旦台湾投降或被打下,周边国家如韩国、日本和菲律宾肯定会饱受惊吓,升高对大陆的敌意和军事反制行动。
专家:中美竞争重要性还是高于两岸问题
他认为,对北京而言,中美大国竞争的重要性还是高于两岸问题,“如果征服了台湾,反而让大陆在强权竞争(大国竞争)中更减分,遭受更大的战略压力,其实是划不来的,中国梦可能也要等更久了。”
《亚太防务》杂志资深撰稿人、退役海军上校杨于胜也向《联合早报》指出,解放军在区域拒止反介入战略,包含航母战力成形、大量弹道导弹,确实让美军备感威胁。但在军备数量和军事科技方面,美军都掌握代差优势,现阶段开战对解放军不利。
杨于胜认为,“攻台时间是大哉问”,只要大陆导弹射程打得到美国本土大城市或海外基地,一旦台美踩到大陆红线,北京综合考量政治和经济因素,会作出是否攻台的决定,并且“不惜一战、不惜代价,一定打到底”。
杨于胜也指出,台美之间没有联合训练和作战指挥管制的共同网路,美国不可能派兵到台湾联合作战,“如果美国派兵来台,只能是来撤侨。”
他还提醒,最近中美军方高层密切联系,美国对台军售也出现延迟交付和修改军售项目的状况,美国似乎推翻多年来认可的台军不对称作战方式。值得深思的是,这到底是技术性拖延还是中美私下有协议,将台湾作为大国博弈中的谈判筹码或“可割可弃”的棋子?
综合专家评析,现阶段台海局势虽紧绷,却非迫在眉睫。然而,台海周边军事活动频率和强度日益上升,一旦发生擦枪走火的意外,在两岸官方零沟通的情况下,如何管控风险和民间情绪,阻止战争扩大升级?这是当前就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而两岸似乎未有因应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