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立德:印太经济框架开辟对华新战场

时间:2022-07-18 14:1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星岛日报

作者:史立德

美国总统拜登在今年5月23日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目前“框架”的创始成员国包括美国、日本、澳洲、印度、文莱、印尼、马来西亚、纽西兰、菲律宾、新加坡、韩国、泰国、越南和斐济,共占全球GDP约四成和总人口约六成。外界关注,“框架”将会是美国对华针对的新战场。

美国白宫说,成立“印太经济框架”旨在加强美国与印太地区的联系;“框架”涵盖互联经济、强韧经济、洁净经济及公平经济四大支柱领域。第一大支柱涉及贸易相关议题,包括加强数字经济的贸易合作、建立数据跨国交换的安全和技术标准等。第二支柱旨在协调建立供应链监测机制,对供应链突发中断提前预警,加强供应链多样化等;第三大和第四大支柱分别是加快开发清洁能源、脱碳及基础设施,以及实施税务、反洗钱、反贿赂等法规制度。

“框架”启动后,各成员国将进行谈判,并划定各支柱的政策范围,确定每个支柱的具体内容,以及各成员国承诺并签署的内容;但鉴于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准差异巨大,拜登政府为鼓励更多国家及地区加盟,倾向采用磋商等非正式执行机制,而非建立类似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并允许成员国自主决定是否加入上述的支柱范畴。

从表面上看,“框架”标榜要加强美国与印太地区经济体的合作、共同促进区域繁荣发展;但其本质上却是拜登政府针对中国的新招式。事实上,特朗普时期对华商品加征关税的手段,不仅未能减少中国对美出口和纾缓双边贸易逆差,反而因为绝大部分关税成本最终由美国消费者承担,变相助推了美国本土消费物价的“上涨疯”。因此,拜登政府在对华经贸策略上有意“另起炉灶”,一方面试图透过拉拢印尼、越南、菲律宾及印度等中国周边的重要制造业基地,怂恿、协助他们承接中国外迁的部分制造业产能,降低美国对中国商品出口的依赖;另一方面则透过与日本、韩国等合作,在高科技和战略性产业领域建立起将中国排除在外的供应链体系,以落实美国推动在高科技领域与中国脱钩的战略意图。

政治目的高于经济

换言之,这“框架”对美国而言是“政治目的高于经济”,当中的地缘政治战略考量自然是路人皆知。不过,当前大部分表态参与的亚细安国家均抱持观望态度,并不希望在中美博弈中“选边站”。

事实上,“框架”短期内并未有推出实质内容,加上本身存在诸多缺陷和掣肘,故对中国的影响暂时无须过分担忧。再加上中国在市场体量、供应链体系、劳动力素质、营商环境等方面比起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及南亚国家更有优势,其作为亚太区内价值链中心的地位难以被轻易取代。而面对美国的科技针对,中国政府已提出一系列应对策略,例如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争取在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也积极与美国以外的国家建立“朋友圈”。同时,中国积极提出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协定》、“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定”等多边经贸合作协定,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来破解美国挑起的阵营对抗。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