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扬:我们与冠病的距离

时间:2022-04-17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记者手记

就在李显龙总理宣布大幅放宽防疫措施后隔天,我确诊冠病了。

记得当天早上起床后不久,喉咙非常不舒服,除了隐约的疼痛,也一直感觉有异物堵在喉咙,而且还不断生痰导致咳嗽。如此强烈的不适感,我当下的第一反应是:“应该确诊了吧!”果不其然,抗原快速检测仪的结果,印证了我的直觉。

看着一条在C旁边,另一条在T旁边的深红线,我的情绪一时五味杂陈,震惊、无奈,全都在内心翻涌着。与此同时,却松了一口气,因为相较于身旁亲友,我的症状并不严重,只属于轻微程度。但真正让我释怀的是,面对前所未有的病毒,我竟然不再害怕恐惧了。

时间回到两年多前,本地疫情刚开始暴发扩散时,每个人宛如惊弓之鸟,尤其是听到身旁或附近的人咳嗽时,都会躲得远远。后来,确诊人数不断攀升,社会开始弥漫一股恐慌情绪,人们也慢慢变得焦躁,当中很大程度离不开对未来的彷徨,具体一点,是对病毒的来袭无法掌控。

于是当政府宣布实施病毒阻断措施后,全岛不少民众的不安情绪集体爆发了。鸡蛋、面包、水果蔬菜、冷冻鸡猪肉等日常食品,通通在超市架上被抢购一空,甚至厕纸这种较少受到关注的居家用品,也被民众疯狂扫买。

所幸,这一幕出自恐惧心理的乱象,在政府出面安抚并再三强调物资充足后马上结束。这个结果相信与民众和政府长年建立起的信任,以及政府保持信息公开透明有关。

随着时间推移,向来适应力极强的人们,也渐渐地对疫情不再感到那么紧张又害怕,并发现要在疫情下生活,不能永远待在家中,隔离外界接触,也不能将防疫绝对化,罔顾民生,而是一步步跟着疫情发展作出调整,从科学角度看待疫情。

毕竟冠病固然有致命风险,大多数人却不会因此丧命。相反,过度的防疫措施,所造成的生计问题或许更加严重。

意识到这一点后,与冠病共存等概念,开始出现在媒体报道中,主导防疫方向的政府也慢慢放宽措施。从紧闭国门,到有条件开放国门,再到完全开放国门,就是最好的例子。当然,前提是绝大部分人口已完成疫苗接种,否则面对传播力极高的病毒,最终很可能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一套防疫思路,外界有赞有弹,这并不难理解。每个人乃至每个国家面对疫情时,所关注的切身利益不一样,肯定也有不同意见。就以新加坡和中国为例,前者认为与冠病共存,而不是一封了之;后者则是大刀阔斧,务必要斩草除根。

孰是孰非,见仁见智,但有一点必须指出,新加坡防疫条件和资源远比外界想象中来得少。如果坚持清零,换来的结果估计与今天的香港差不多,赔了夫人又折兵,疫情非但没有消失,支撑经济的外资却逃的逃、散的散。如此看来,这或许也是新加坡决定与冠病共存的关键吧。

疫情暴发至今有两年多了,完灭病毒似乎无望。与其不停问疫情何时结束,不如思考怎样学习与它共存。别忘了,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与瘟疫抗争的历史。

“这么近,那么远,却仍然相宿相栖。”歌手张学友歌曲的歌词,套用在未见平息的疫情,你觉得贴切吗?

(作者是《联合早报》采访组记者

[email protected]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