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墙外
柴米油盐涨价是个常青课题,是压在各地民众心上的石头。最近,全球抗疫之战未了,东欧突然掀起一场大战,加剧供需失衡的困境,推高油价和各类物价;向来就很敏感的通胀问题,现在是一触即热的舆论焦点。
在新加坡,涨风四起之下,互不相识的一众网民,在留言区遇上了,在互称兄弟姐妹之后,便热烈交流起来;先说点国际风云,再说国内市道行情。岛上东南西北各角落,所刮起的涨风走势,各路网民一一报上:某个邻里一杯咖啡起价两角钱,另一邻里的酿豆腐起了五角钱;彼此互诉无奈互道珍重,仿佛同是天涯沦落人。
善心网民也不忘有福同享,分享省钱lobang,报上自己坊间廉价美食。市道行情不论怎么变,坊间始终还有小贩,数十年如一日,守着摊位也守着“建国价”。有的一杯咖啡只卖七角钱,有的一碗肉骨茶还卖两块钱。这些小贩顾念的是街坊老顾客,不忍将上涨成本转嫁给建国一代和立国一代。他们分布在租金偏低的老区,勉强承受着通胀的压力,用一句时髦的官话,就是“可持续性”备受考验。
这是民众勾勒的市井物价微观图景,与之对照的是官方宏观的物价指数。一直以来,无论是在什么地方,人们议论物价走势时,政府长官用的是数字,一般民众凭的是直观感觉,而数字和感觉之间始终有个距离。
通货膨胀率或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各地普遍采用的综合数据,反映的是某个时期物价平均水平的波动,一般情况是偏低的单位数。譬如,新加坡今年2月整体通胀率为4.3%,而这是九年来的最高水平。
然而,即使这是九年来的新高,当人们走进油站、商店和小贩中心,触目所见的卖价,心里换算之后,新价与旧价之间,更像是双位数的涨幅。数字和感受有了落差,人们不免对数字产生怀疑。
多年以前,朝野政党据此争辩多年,政府费尽口舌解释CPI的真实性和科学化。直到今天,在新加坡统计局在官网上,CPI的说明带着释疑的意味:自民间采集的数据,项目多而广泛,还定时刷新调整,反映的是“集体的通胀体验”,但不是个别家庭的千差万别。近年来,CPI这个一度家喻户晓的名词,似乎被各界冷藏起来。民众觉得数字不会替他们说话,而领导人或也觉得数字冰冷,说不尽他们对民生的关切,还会惹来“不知民间疾苦”的嫌疑。
在民生课题一触即热的时候,政府拟定今年财政预算案,特别慎重,如临大敌。消费税(GST)是一剂苦药,政治风险不言而喻。为此,财政部长准备了各式糖果,一篮子的补贴补助回扣,构成一份66亿元的“定心与援助配套”。
这一篮子的定心丸,各式开支补贴加上薪金补助,个别家庭收获有别。为免民众点算有失,少算了政府的心意,官员预先为众人算好了:一户典型寻常人家,有的共得5010元,有的可得6740元。这些压惊的数字意味着,消费税上调后,中下阶层的生活担子不会加重,有些家庭还得多过于失,而税务的担子是落在较富裕者身上。
这是一幅细心构建的社会图景,政府称之为“新的社会契约”。过去数周,这份“契约”发到千家万户,里头的数据清晰,意义也清楚,意愿是让GST在民间轻缓着陆。财长在国会内外苦口婆心,在坊间换得大致平和的回应。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天要下雨,人要打仗,财政大计出街不久,普京大帝就遣兵调将寻仇去了。乌克兰硝烟四起,全球供需也跟着失火,消费税还没上调,市面便猛刮涨风,人们钱包告急,奔走相告,并随即想到:这么下去,定心丸还定得了多少心?
政府表示正在观察局势的发展,并且承诺必要时会伸出更多援手。它还成立了一个反牟利委员会,以防无良商家趁火打劫。金融管理局也再度收紧货币政策,让新元币值上升以减低输入型通胀压力。
有识之士审时度势,对世界政经前景不表乐观。国务资政尚达曼最近说,各国正面对多重严峻挑战,包括大国地缘政治博弈、食物短缺、经济增长放缓、气候变化与持久通货膨胀等,一场“完美的长期风暴”正在酝酿。
西方财经专家也说,全球此时通胀率已达7%,是二三十年来的新高,并且可能继续上升。其中,能源和食物价格涨势最显著,西方民众已经怨声载道,使各地政府倍感压力。更糟的是,“完美”的经济风暴,并无完美的解救之道;政府既不可不顾市场规律控制物价,又不可大量津贴消费掏空国库。
对新加坡来说,未来的几年,如果物价还居高不下,说起导因,哪些与消费税有关,哪些与消费税无关,将会一片模糊;同时,局势和物价游离不定,让政府的纾困配套难以对焦,数字和现实总有距离。由此来看,政府必须使出浑身解数,才能让消费税软着陆。
在这气流涌动的时日,我们不仅要束紧腰带,还得系好安全带。
作者是《思想中国》统筹总编辑
对新加坡来说,未来的几年,如果物价还居高不下,说起导因,哪些与消费税有关,哪些与消费税无关,将会一片模糊;同时,局势和物价游离不定,让政府的纾困配套难以对焦,数字和现实总有距离。由此来看,政府必须使出浑身解数,才能让消费税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