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香港01
作者:汤文诗
上星期,网上出现了不少“香港达人挑战”。最先是香港地理达人挑战,10级难度共105条问题,许多人即使自问熟悉香港地理也被考起。后来陆续又有历史、交通、流行音乐、文学等达人挑战,还有一些人依葫芦画瓢制作自己母校的版本,甚至是自己公司的挑战。
这些达人挑战一时间大受欢迎,有人说这是因为网民可以分享自己的成绩,比较一下分享。就好像正在流行的英文猜字游戏那样,游戏本身简单易玩之外,分享成绩更是维持吸引力之道。但想深一层,网民在分享成绩的时候,其实更是在分享一份集体回忆,一份身份认同。
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
以香港地理为例,市民可能因为在某个社区成长,而对于涉及附近地方的题目较为熟悉,跟朋友分享起来自然谈得起劲。又比如说流行音乐,在答卷以及分享的时候,网民其实也很容易感到共鸣,跟朋友大谈某个年代常听的歌,甚至是一些共同回忆。
事实上,香港人向来都重视集体回忆,重视香港人这个身份认同。十多年前保育天星码头及皇后码头事件,便是一波香港人捍卫文化理念的运动,甚至孕育了多名社运人士。经过一轮“韩流”袭港之后,近年广东歌又再掀起一股热潮,当中亦不无香港人身份认同的重视。再近一点说,“见字饮水”被注册商标的事件在早两天引起不少人气愤,究其原因,也是因为“见字饮水”近两年成为了一些人的生活文化,是他们能互相引起共鸣的一句短语。广义来说,也是一种身份认同。
建构社会共善的挑战
身份认同既抽象却又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政治学者提出“想像的共同体”以来,身份认同的形成及对社会的影响更受重视。身份认同能够凝聚一个群体,但同时又带有一定的排他性。在不理想的情况下,身份认同的排他性会令社会变得不够开放,例如排斥甚至歧视新移民。当特朗普和欧洲民粹领袖歧视移民和难民时,操弄的也是身份认同。在另一些情况,身份认同又会因为资本社会的运作而变得阶级化,例如一个出入中环上流社会的有钱人很可能认为自己跟伦敦及纽约的有钱人是同一个群体,多于跟住在深水埗或天水围的基层市民共享同一个身份认同。
各地社会近年的经验说明了,身份认同有时候反而是破裂社会肌理、制造分裂的因素,失却了原本凝聚社会、构建社群的作用。结果很多人对社会的弱势社群漠不关心,在例如疫情肆虐的困难时刻只管自己,而非对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一些人甚至对于贫穷人口的生活、对于基层劳工的苦况也一无所知。如果有一份“香港达人挑战”,我们又有信心能知道多少?当我们说“真系好X锺意香港”的时候,我们对于社会追求共善、凝聚共识的决心又有多大?这或许不是一份“达人挑战”,但在四分五裂的当下,无疑是香港人共同面对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