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墙外
政府近年提出的财政预算案,或是各类国家财富分享政策,“建国”和“立国”两代人一般所得较多;政策有所倾斜,但民间不见异议,人们看得见这两代人的付出,全因他们吃得起苦、耐得了劳,国家才建立起来。
这是不可复制的两代人,而让人好奇的是,他们的刻苦耐劳,随后的几代人又继承了多少。对此,人们各有观察。有人说,立国一代之后,教育普及之下,理应是兴国一代;但也有人觉得,兴国强国一代难求,只要不是“败国一代”,便属国家大幸。
年长一代看年轻一代,心里越看越不安,在世界任何地方,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是普遍的现象。而引起不安的,不是新生代的知识才能,而是精神意志。
在日本和台湾,创造了经济奇迹的一两代人,很不客气地直说年轻一代是“草莓族”“蛰居族”和“啃老族”,生怕自己血汗换来的大好江山,会被胸无大志的后代啃噬殆尽。
一个世纪前的民国时代,鲁迅笔下人物“九斤老太”一再抱怨“世风日下,一代不如一代”。鲁迅走后的半个世纪,中国经历战争革命而后经济建设有成。从苦难中走过来的人,也在感叹一代不如一代:80后是目中无人的“小皇帝”,90后则是心中只有自己的“堕落一代”。
新加坡和东亚各地,文化形态相近,社会演变轨迹相似,人们忧国忧民起来时,身旁的青春男女,也是越看越像草莓一代、御宅一族;年纪更小的,左看右看都像温室里的小花。
小孩走路不必看路
新世代父母呵护小花的程度,据说已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我最近在一家餐馆里就见识了。当天,邻座是一对年轻夫妇和两个四五岁的儿子。这对小兄弟乖乖地静静地用餐,操劳的只是一双眼睛,紧盯着手上的平板电脑,食物全由父母负责送到嘴边。唯有一度,小孩突然挤出一声“toilet”,为父的急忙将孩子从椅子抱下,带领他们快步走向厕所;离开座位后一去一回,小孩始终平板在手,始终目不转睛。父亲悉心引导护驾,他们走路不必看路。
这小小故事跟亲友分享,每每引发热烈议论,人人都有自己的新世纪见闻。其中,最引人入胜的,当属一位朋友在本地一所国际化的幼儿园所见。
那是西式学前教育,鼓励小孩到户外活动;园内设有各式障碍物,让孩子跑跳攀爬跨越。来自北欧西欧南亚东亚的孩子,经常不消一会就突围而出,跨过人生的第一道障碍,而新加坡小孩则往往在原地打转好一阵子还转不出来。一位来自南亚的家长心生怜悯,不由问道:怎么新加坡小孩不会跑不会跳不会爬树?
幼小孩子不会爬树,职场上的千禧世代又是什么模样?这也是热门话题,职场大叔大姐有说不完的故事。此时大伙都不怕倚老卖老,话匣子一开必先说自己当年勇,说自己那一代吃起苦来甘之如饴,做梦也没梦过“工作生活平衡”;而职场新生代则是那么不同,那么唯我独尊、任性恣情、敏感脆弱,眼高手低……
众人就此长吁短叹时,偶尔会有人自嘲说,我们年少不更事的时候,不也常被上司长辈数落,不也被贴上各种标签:妄自尊大、好逸恶劳、天生玻璃心……
对年轻一代的抱怨也不是东方人所独有。西方大叔大姐的一大烦恼,也是如何对待家里和办公室“非常自我的孩子”。
《哈佛商业评论》说,“如何管理千禧一代员工”近年成了热门显学,管理学大儒纷纷出书立说,各自都有如何搞定千禧青年的独门秘笈,一大窍门是为人上司的不要以上司自居,而是争取做个良师益友,必须对年轻一代开导有方,赞美有加。
千禧一代真的特别自恋?人们各有看法。一些西方学人指出,每个年轻世代都招惹批评。远在2000年前的希腊,苏格拉底这么形容当时的年轻人:“他们生活奢侈,目中无人,不敬尊长,并且闲谈过日,不思劳作。”这是恒古常新的评语,在21世纪的今天也不过时。
然而,虽然每个世代确有共同点,但也不是没有差异。经过二战洗礼的一两代人,让国家在废墟中迅速站立起来。现代人回望那个时代和那一代人,只觉得可望而不可即。
为了留住那一代人的精神底气,新加坡的建国口号是建立一个“刚强勇猛”的社会。领导人当年的教诲是:我们是东南亚小国,不刚不强无以生存。后来,社会改变得快,生活日益精致,雄赳赳的口号与时代气息越来越不搭,不知不觉中就走入历史;人们为孩子取名已经少用刚强,自然也不敢要求他们活得勇猛。
乐观的人说,每代人都有一套克服困难的方法,都能为自己和社会走出一条路,所谓船到桥头自然直。事实是否如此,还有待时间证明。希望立国一代之后,即使不会爬树的,也是兴国一代。
作者是《思想中国》统筹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