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晰先生《使用“中华台北”又何妨》一文刊于《联合早报》,文中个别论述不够严谨。比如他写道:“不论是在古代文献里、现代词典里,还是当代从实际使用上看,‘中华’都指的是中国。”然而,“中华”可以指中国,也可以指中华民族等。因此,“中国”与“中华”并不完全等同。当代有的政治人物的特定主张,也建立在两者差异的基础上。
2020年8月,主张台海两岸是“远亲”也是“近邻”的吕秀莲提出,“希望对岸能把‘一个中国’改成‘一个中华’,一字泯恩仇”。张晰先生是否认为,吕秀莲由于不清楚“中华”都指的是“中国”而闹了笑话?吕秀莲还说:“文化及血缘上大家可以接受一个中华,但是‘共产中国’大家就无法接受”。可见,她认为“中华”可以从文化、血缘角度理解,而“中国”则与政治相关联,两者之间存在不可忽视的重要差别。
这段时间中国大陆媒体(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使用“中国台北”,显然这些媒体也认为“中国台北”与“中华台北”有不可忽视的区别。实际上,大陆媒体使用“中国台北”由来已久,并非像张晰所言是“逞一时之快”。1989年4月,由于大陆方面让步,两岸就台湾体育团队与组织使用“中华台北”名称问题签署了“香港协议”。此后大陆官方立场是,在组委会控制以外的场合,如新闻报道中仍应使用“中国台北”(2008年后国民党在台湾执政期间,该立场有所改变)。所谓“八九共识”,并不涉及两岸媒体的新闻报道等。
另一方面,台湾的陆委会在今年1月26日说:本次依据“奥委会模式”及1989年两岸奥委会负责人在香港签署的协议,以“中华台北”名称参赛,“绝不接受任何矮化我方地位的名称”;“故意以‘中国台北’此一错误名称称呼代表团,都改变不了两岸互不隶属的客观事实。”可见,陆委会能接受“中华台北”,不接受“中国台北”,而这也与“中华”与“中国”存在重要区别有关。陆委会不会像张晰先生那样,认为“‘中华’都指的是‘中国’”。
当前民进党在台海两岸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两岸互不隶属”,按照蔡英文在去年双十演说中的提法,是“坚持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从目前民进党控制的陆委会能接受“中华台北”名称可见,不能从“中华台北”得出台北(乃至台湾)隶属于中国,但“中国台北”名称则不同。
在中国大陆,如果使用“中国上海”“中国重庆”,普通民众并不会认为有任何异常;但如果使用“中华北京”或“中华天津”,普通民众会觉得有些“别扭”——难道是因为他们不像张晰那样懂得“‘中华’都指的是‘中国’”?另一方面,台湾方面坚决拒绝“中国台北”这一称呼,也是因为不想与“中国上海”“中国香港”等“混同”。
这里还有必要回顾1989年4月中国大陆与台湾双方,在香港就台湾体育团队与组织赴大陆参加比赛、会议等问题进行的谈判。当时代表大陆方面的中国奥委会主席何振梁,与代表台湾方面的中华奥会秘书长李庆华谈判时,李庆华指出“中华台北”较少政治意味,其意为“中华民族之台北”。可见,那时台湾方面坚持用“中华台北”而非“中国台北”,也因认为两者有重要差别,而这又与“中华”与“中国”的特定差别密切相关。
作者是历史学博士
两岸关系问题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