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香港01
作者:倪文迪
美国周四(10日)公布1月CPI高达7.5%,创近40年的新高。美国CPI已连续9个月超过5%,而且暂时尚未见顶。通胀高企的成因众多,一既因为能源价格上升拉动,及受到美国过去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大量的财政支出所影响,而2018年特朗普向华发动贸易战所增加的关税亦是其中一个因素。
特朗普发起贸易战后,中国和美国在2020年1月签订了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协议已于上月到期。据彭博社报道,中方迄今只完成了62.9%、即约三份二的采购量。月初美国副贸易代表比安基(Sarah Bianchi)也表示,要就未达成的目标追究北京的责任。本周三(9日)美国商会称总统拜登正考虑如果与中国未能就如何处理未达成目标的磋商失败,将再发起新的贸易调查,有可能再增加关税。
关税战难以再来
但过去两年的贸易战数据表明,贸易战无法达成美国宣称要改变“贸易公平”的目的,而且多份研究都指出,美国加征的关税有九成都由美国入口商承担,最终反而成为美国通胀的助燃料。拜登在未当选之前曾批评特朗普的关税不能解决问题,在上任后虽略为调整了态度表示不急于取消关税,但仍然指出保留关税只是为了迫中国履行承诺,不认为关税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事实上,在今年初美媒早已提示中国无法履行增购承诺,美国政府手中掌握数据更早应该知道中国无法完成采购量。几个月前,拜登政府官员还在讨论取消部分对中国的关税,例如去年10月贸易代表戴琪就表示正在考虑相关建议,12月初财长耶伦又表示降低中国商品关税有助于控制通胀。难道几个月前就不知道中国无法完成采购量?
再者,今时美国的经济状况与特朗普发动贸易战时相差甚远。美国当下通胀严重,而联储局也将工作重点由促进就业改为压止通胀,准备加息及缩表,这样对美国经济自然造成压力。如果拜登现在再发动对华大规模的贸易战,美国通胀压力将会更严重,而经济也可能出现危机。上月中,美国两党共140名议员才致函拜登要求加大对华关税豁免,可见情况并不乐观。
政治取态先于最优选择
拜登政府的强硬态度有可能只是为了在与中国的谈判中表示立场,但观乎整个中美贸易争议,美国决定采取什么行动都以考虑政治意识形态为先,而非以国家人民利益。过去数年,美国内与华对立几乎成为一种政治正确,两党政治人物都只能附和鹰派,对华被迫采取强硬态度。
然而,并非强硬就有效。像贸易战美国无法依靠关税获胜,与中国共同合作发展、并努力自我改革才是美国的出路。从政者并不应该被任何意识形态骑劫了决策,而是根据客观现实的利害而作决定。
受意识形态所制的施政其实并不只存在于美国,而是全世界普遍的问题。香港执政者就往往受制于意识形态的枷锁,难以作出真正的改革,例如因为经济自由意识形态的束缚,过去不愿积极深化经济改革。即使近来的抗疫问题上,政府就时常对采取更严厉的防疫政策自我画地为牢,结果无法作出最隹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