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驰:中亚国家是中国援助阿富汗的重要平台

时间:2021-12-29 08:3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张驰

阿富汗与中国是近邻,从地缘战略上看,它对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阿富汗局势的复杂性,与中国的关系一直是微妙的。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中国将会如何面对阿富汗突然出现的权力真空,国际上有多种猜测。

事实上,中国与阿富汗的关系,必然要考量到另一个大国——俄罗斯,还有与周边的其他中亚国家的关系。中国虽然与阿富汗接壤,但在传统意义上,阿富汗一直是俄美两国的棋局,中国介入较少。但当美国在中亚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时,中国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

一方面,美国作为中俄在中亚地区共同的战略对手离开之后,中俄两国在中亚地区的角力便凸显出来。客观上,中俄两国在能源以及中亚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存在分歧,如果过度放大这些分歧,则会阻止两国在维护区域和平上的共同努力。

另一方面,中俄在多个国际平台的协调与合作也是有目共睹,给这一极不稳定的区域带来一定的确定性。例如,在2021年12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的讨论中,两国一致反对美国在1998年阿富汗制裁框架下,对阿富汗人道主义援助设置短期期限。两国一致认为,对制裁暂时的限制,无法给人道主义组织提供必要的确定性。

美国撤军之后,中国第一时间决定向阿富汗提供价值2亿元人民币(约4200万新元)的粮食、物资、疫苗和药品。阿富汗与多个中亚国家接壤。中国对阿富汗的援助,除了直接的投资和人道主义援助,还通过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发挥着积极的区域稳定作用。

巴基斯坦与阿富汗2570公里缺乏监管的边境,意味着恐怖主义渗透的巨大挑战,出于自身安全的需要,中国不可能坐视不管;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接壤的边境有1300公里,中塔边境的一系列军事活动,针对的就是阿富汗的恐怖主义威胁。

另外,阿、中、巴、塔四国反恐合作协调机制的建立,也体现了中国在解决阿富汗问题上,借中亚平台作出的多边努力。现有的上合组织框架和中巴经济走廊,为中国从更多方面对阿富汗重建进行援助,提供了可能性和一定的保障。虽然阿富汗不是上合组织成员,但中亚国家提供了促进和平进程的平台。

中亚是一带一路框架下“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桥头堡。自1991年以来,中国对中亚地区的投资增加了100多倍。2019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总计达到463.4亿美元。从地理上来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接壤的边界长达3300多公里,与阿富汗通过瓦罕走廊接壤,中阿边境距离中国314国道不到100公里。

虽然瓦罕走廊与中国接壤的边境自然环境恶劣,但阿富汗的不稳定依然有可能产生外溢效应,通过中国与其他中亚国家的边境,对中国造成跨国贩毒、非法移民、恐怖主义方面的挑战。例如,在阿富汗塔利班接替政权前后,巴基斯坦的激进组织就已经受到鼓舞,巴基斯坦塔利班运动变得更加活跃,导致了包括达苏水电站班车爆炸事件(九名中国公民死亡)在内的一系列恐袭。

中俄在中亚的战略竞争也同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军事方面,上合组织与俄国领导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有所重合。尽管中国在海外的军事介入受到其“不干涉”外交原则的限制,三个中亚国家已经购买了中国制造的无人机。阿富汗政局动荡造成的安全挑战,让中亚国家不得不依赖区域安全组织来维护自身国内安全,这将会给中俄两国更大的话语权;经济方面,一带一路倡议也在一定程度上抢了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的风头。

中国的经济体量是俄国的八倍,中国对中亚地区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也对俄国对中亚地区经济融合的构想形成了挑战。中俄之间不断拉大的经济和权力不对称,有可能加剧后者的不安全感,致使其寻求更敌对的政策。中俄之间的大国角力,可能掣肘两国对区域和平所作出的努力。

俄国和哈萨克斯坦的精英认为,中亚的精英阶层普遍对俄国倡议的“大欧亚伙伴关系”保持怀疑态度;而他们对于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的观点则比较多元,包括一定程度的认可和支持。这种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精英阶层从中国的投资当中获益更多,且一些中亚领导人曾有过赴中国学习的经历,比如会说中文的哈萨克斯坦政府前总理卡里姆·马西莫夫。

但从民众层面来看,由于语言、文化上的巨大差异,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国家形象建设依然面临不小的挑战。中亚国家的主要语言属于突厥语族和斯拉夫语族,从苏联时期起就一直受到俄国文化和宣传的影响,至今俄语依然是中亚地区的通用语言。俄国的文化产业,包括电视剧和流行文化,在中亚地区都非常普遍。另外,俄国人也是构成中亚移民劳工的主要来源。

随着中国的投资,中亚民众对中文学习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有了一定的需求,近年来中国在教育外交方面的投资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国政府提供的大量奖学金、增大孔子学院的师资投入,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让中亚学生对中国的信心有所增强。但由于中文的难度和学生普遍对中国文化感到陌生,很多学生只完成了最基础的语言学习阶段。

家庭富裕的哈萨克斯坦学生更倾向于去西方国家留学。由此造成的文化隔膜难以在短期内消除。中国在中亚地区崛起的速度很快,而文化相互渗透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法靠大量投资孔子学院一蹴而就。即便在国家层面,中国与中亚的安全与经济合作不断加深,但在文化上要赢得中亚民众的欢迎,还有一段路要走。

作者是英国学术院圣安德鲁斯大学博士后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