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案始末具有高度参考价值,对意气风发、满怀宏图大计的年轻人起着更大的警示作用。
内部安全局在12月14日发表文告,宣布此前涉嫌为外国收集情报而被拘留的本地男子姚俊威(40岁)获释。
姚的获释,我为之高兴。
外交部前常任秘书比拉哈里受访时,提醒新加坡人从姚俊威事件中吸取教训,“在看待国际关系的本质时不能太天真”“‘友好’的国家总是相互收集情报,这是国际关系的现实。”他还特别强调,他所说的“适用于我们所有的国际关系,不只适用于中国”。
这类“相互收集情报”是国际关系中的常态,一般上,为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偶发事件都不会公开化,除非是性质严重,足以构成外交问题的间谍案。
内安局的文告说,“企图以新加坡为目标或利用新加坡人为代理人,为他国谋求利益的做法并非首见”,但姚俊威事件有其独特之处,要找到可以相比的类似例子并不容易。
让人印象犹新的类似例子,是姚俊威之前的导师,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特聘讲座教授兼国大亚洲与全球化研究所所长黄靖。2017年,黄靖由于被指控,是试图影响新加坡舆论界的“外国代理人”,而被驱逐出境。
内安局曾在今年6月15日发文告首次揭露,因从事间谍活动,在去年12月被美国遣返新加坡的姚俊威,已在《内部安全法令》下被拘留,拘留令从今年1月29日生效。
姚俊威的罪名是“充当外国情报机关代理人”,收集有关新加坡的情报,成立幌子公司,同时为外国政府招募人手。他本人也曾申请新加坡政府机构的职位,但不成功。
姚俊威在接受内安局的调查时承认,他对于“接头人”任职于特定海外国家的情报机关一事完全知情。
尽管姚去年在美国出事已经曝光一年多,他回国后被捕的消息还是令人震惊。而内安局是在把他拘留六个月后才公开这件事,意味着事件的严重性。
姚在美国被控,于2015年至2019年期间,为中国情报部门招募掌握非公开信息的美国军人和官员,雇用他们写报告,转交给中国。
2019年11月,他在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被美国官方拘留,并于去年7月在美国法院承认一项非法当“外国代理人”的罪行,被判监14个月,去年12月被遣返新加坡,一回国就在《内部安全法令》下被捕。
其实,去年7月当姚在美国法院认罪时,新加坡内政部说,调查显示他在美国从事的“外国代理人”活动,“并未对新加坡安全构成直接威胁”。姚回到新加坡被拘留调查,显然是美国一案的余波。
姚在美国案发时,是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博士生。内安局在中止姚的拘留令的文告中,也叙述了他在美国被捕的缘由。
内安局对姚的调查历时一年,调查范围之广而深,可想而知,结果终于证实姚没有获取任何机密情报,转交海外接头人,不再构成安全威胁。姚应该庆幸自己没那么神通广大,而躲过一劫。
内安局特别提醒,姚俊威一案揭示,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化,外国情报机关往往通过社交网站,向掌握机密资料的公务员与私人界人士下手。
“因此,新加坡人必须对这类外国代理人造成的威胁保持警惕,他们可能利用社媒账户提出诱人的商机或就业机会,甚至企图索取敏感资料。”内安局对这类事件的高度重视和严肃处理,是因应数码化时代的必然反应。
在姚案中,2003年面世的LinkedIn(领英)专业网络服务,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焦点。它的注册会员,遍布全球,是一个专业人士的求职平台,也是一个“猎人头”的网络。专业人士、学术人员,或在敏感部门任职的人上了这个平台,难免进入任何外国政府和机构的狩猎视线之内。防身之道,不外是“提高警惕”四个字。
比收集情报更严重的是间谍案,间谍案在新加坡建国前后曾经发生过。1960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向新加坡一位情报员收买情报,事机败露后,美国又试图以330万美元贿赂李光耀总理,以掩盖这件丑闻。
1980年,新加坡驻莫斯科使馆一位年仅30岁的破解密码官员,中了“金燕子美人计”,为苏联提供情报,最后他被新加坡判处10年监禁。
姚俊威事件跟黄靖事件相比有些类似,又有很大的差异。姚是新加坡人,姚案始末具有高度参考价值,对意气风发、满怀宏图大计的年轻人,起着更大的警示作用。
去年8月,当姚俊威在美国被捕的消息传出后,《联合早报》引述黄靖的话“我真的很意外,但我很高兴他落网了……”,言外似有所指。可以想象,他说这番话时,也许嘴角还挂着一丝诡异的微笑。
作者是本报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