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朝鲜牌”的风险管控
第一,内外有别,对象明确,有的放矢,各个击破。
中朝关系实现14年来的历史转圜,殊为不易。尽管对双方而言都存在一定的成本和风险,但在迫近的共同威胁面前,如前文所析,战略收益在现阶段都依然值得(necessity)且可以(feasibility)为两国各自所追求。
在上述给定条件下,为维护中朝关系,历来在平壤评估北京态度的指标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传统纸质党媒、央媒,大可开足马力,深情回顾两国、两党的战斗情谊,讲好中朝故事,为进一步夯实双边关系源源不断输送“正能量”。在经济以及人道主义援助上,中国也无妨尽到一个好邻居、好伙伴、“负责任大国”的义务。
但在外宣层面,尽管在当今网络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内宣-外宣”之别早已模糊,但在洞悉这一大趋势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在内外两个层面上突出不同的重点,依然值得努力去做。譬如,以CGTN(英语频道)为代表的外宣旗舰机构,则不妨明确将针对该事件的报道与评论,锁定在西方(尤其是美国)受众上。换言之,就是此次外宣层面讲好中朝高访的故事,就是要讲给西方人听,在中美贸易战、美国要围剿中国的背景下,讲给国际主流社会、G20国家听。所以,这个故事讲得好不好,根本评价标准不是中国人自己听了感觉如何,而是看是否有利于在国际社会树立中国的正面形象,以对冲种种来自西方的批驳和攻讦。
在明确上述受众对象和宣讲目标后,就可以制定策略了。对西方讲好中朝关系的故事,关键是要把这一叙事置于“中国长期以来始终不渝地推进半岛的彻底无核化,同时也致力于确保半岛区域的和平”。注意,“推进无核化”与“维护半岛和平”两者的顺序不宜颠倒。针对国际上流行的“中国偏袒朝鲜”、“中国为‘维和’而牺牲‘去核’”等误解或攻击,中国的策略应该是首先强调坚定的无核化立场,然后举出实例、论据来证明中国确实为此做出重大的实质性贡献。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强调中国为维护半岛和平所做出的贡献。如果两者重要性颠倒了,则无法抵消、对冲前述话语攻击。
第二,饥饿营销,欲说还休,打造“中国金牌话事人”,从而对冲G20“围剿”风险,夺取国际话语主动权。
战略上,此次赴朝高访是G20峰会的预热,那么同理,在话语上,针对高访的报道、评论、渲染,也应该是G20报道、评论、渲染的预热。为此,则不妨采取“饥饿营销”的策略,故意“欲说还休”。毕竟,无论《人民日报》还是《光明日报》,无论是CCTV还是CGTN,在这一场全球舆论战、中美“统战”战中,都不是第一主角,而只是伴唱、伴舞,是提前登台暖场,为最终主角的登场做好铺垫的,所以不宜喧宾夺主。如果在座位预热的报道中,用力过猛,则不仅有言多必失的隐忧,而且还可能导致主角登场后无“包袱”可抖,无“材料”以对冲对手早已埋伏下来的围剿之军。
所以,比较可行的策略是,所有报道、评论、国际舆情形塑,一方面激发全球受众对此次高访最终成果的期待,同时也知晓(a)中方在过去14年甚至更长时间中为推进无核化进程所做出的贡献和坚定立场;(b)在朝鲜事实拥核的前提下实现去核是一项艰苦的持久性事业,需要各国共同实心参与(换言之,如果中朝无法达成重大协议,那也怪不得中方;特金两会照样无任何协议,还把半岛转圜的氛围破坏了);(c)如果21日中朝双方真能发表一联合公报,即便仅仅在口头上写入“中朝一致同意共同致力于半岛无核化进程”之类的表述,那么这一外交成果也足以扔到G20大会台面上,让所有曾图谋孤立、边缘化中国的人无话可说。届时,主角登场,自带“半岛事务金牌话事人”光环,客场作战却能反客为主,东道主、全球霸主即便不被边缘化,至少也无法按原路线方针实现围堵围攻。
为此,技术面上,预热阶段的报道宜保持相对低调平和的基调,从而确保27日主角于大阪登场后,国际社会对半岛之事的期待与好奇,对冲掉可能的孤立、边缘化图谋;同时为可能出现的不利状况留下余地。不要把话说得太满,就是为了留存可以回旋的战略与话语空间。
第三,坚持底线思维,杜绝“金门事件”。
中朝两国人在过去70年来(朝鲜战争以后)、400年来(壬辰倭乱以后)、2000年来所积累的友谊与情谊是深厚的。这种兄弟般的情谊,也无时不刻提醒着人们,既然是亲兄弟,也不妨明算账。尤其在涉及战略底线的问题上,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战略误判或对方不负责任的机会主义行为,自己把实话、白话先说在前头,也不啻为双边友谊的可持续维护之道。
河豚味美,犹有毒腺。食之不慎,终为土灰。苟善庖厨,取舍有道。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注:作者是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