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G20牌桌上的朝鲜:成本收益与风险

时间:2019-06-20 07:4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王鹏:在中美博弈、G20召开在即背景下,朝鲜因素可能给中国外交带来哪些成本、收益与风险,中国应采取什么策略?

应朝鲜领导人金正恩邀请,将于6月20日至21日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中国官媒评价道:“此访正值中朝两国即将迎来建交70周年,时机特殊,意义重大,是今年中朝两党两国和两国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喜事,将掀开中朝友好的新篇章,成为两国关系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就中朝关系角度看,也有评论认为“这是中国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时隔14年再次访问朝鲜,也是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首次访问朝鲜”,因而意义重大非凡。上述说法都是中肯的。

然而,如果联系(a)当前中美间已然白热化且久拖未决的贸易战,(b)已然“质变”(王缉思语)、“再也回不到过去”(基辛格语)的中美关系,(c)即将在美国东亚最重要盟友——日本大阪市召开的G20首脑峰会,以及(d)峰会前夕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韩国之行,那么客观上讲,国际社会容易认为,中国或许需要利用朝鲜来对冲G20上的风险。同理,仍被国际社会孤立、且对美转圜遭遇相当挫折的朝鲜,在“普金会”后,似乎也需要从邻近大国处再寻新突破。限于篇幅,本文仅从中方角度分析,在中美博弈、G20召开在即的背景下,朝鲜因素可能带来的成本、收益与风险。

打“朝鲜牌”的成本-收益核算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随着中美关系的裂变,尤其是鉴于(a)此前同样作为大型多边主义国际论坛APEC巴布亚新几内亚峰会联合声明的流产,以及(b)一个月后阿根廷G20峰会上的种种外交“拉锯战”,G20机制自大阪峰会往后,恐怕作为“全球(经济)治理首要平台”的光环即将退去。在2016年杭州峰会上世人所盛赞的“行动队”很可能会蜕变为“清谈馆”;甚至随着中美缠斗的延续而进一步恶化为“角斗场”。(参见王文、王鹏:《G20 机制20年:演进、困境与中国应对》,《现代国际关系》2019年第5期,第1-10页)

而最近半年来,考虑到(a)美国务卿“穿梭外交”及其对中国“全球诋毁战”的展开,(b)中美竞相对第三方国家及重要国际组织进行的纵横捭阖,(c)目前在全球治理的“小圈子”中美国依然享有的远强于中国的软硬实力,也有学者担忧,此次大阪峰会甚至会被特朗普打造成“围猎场”——纠集“四眼”(五眼联盟5-Eye中除了新西兰,其余四国都在G20框架中)、欧盟、日本、韩国等盟友,以及印度等“印太”大国共同“围剿”中国。这些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正如王鸿刚教授所敏锐观察到的——美国正在“强迫各国选边站队”:

同盟体系和伙伴网络作为美国的重要战略资源,也将在美对华博弈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形是:美国通过构筑和推广“西方与非西方”“守成国与修正国”“民主与非民主”“市场经济与非市场经济”两极对立、水火不容的叙事话语和评判标准,以传统文化纽带强化西方国家的身份认同,以维护既得利益为名团结其他发达国家,在政治制度和经济模式方面强迫转型国家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将中国和俄罗斯塑造成国际社会的“另类”和“他者”,给学习“中国模式”或追随中俄的国家施以高压和孤立。若美国将《美墨加贸易协定》中的“排他性条款”加以推广,也将是其以经济和政治体制划线、强迫各国选边站队的关键一招。此外,以军事捆绑、经济援助、政治渗透等传统手段拉动其他国家向美国靠拢,也是美国对外政策工具箱中的常用手段。(参见王鸿刚:《新阶段的中美战略博弈与中国对美战略》,《现代国际关系》2019年第3期,第7-19页。)

明确上述大背景,再来看此次“时机特殊,意义重大”的国事访问,其预期收益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将对中国不利的“内线”作战(中国直面美国及其盟友的会上围堵)转化为“外线”突破(引入本不在G20框架之内的朝鲜,作为重大议题,掌握全球舆论的主动权)。通俗讲,就是从“牌桌”之外,另取新牌。但至于能否成为“王牌”,还取决于牌手的打法,以及与对手的策略互动。

同时还必须指出的是,在特定条件下,有一定实力且富有谋略的小国也不甘于总是充当“棋子”的角色,而会跃跃欲试,利用其它牌手之间的矛盾而将自己置于有利地位,甚至反客为主,成为新的战略棋手/牌手。而棋手/牌手如果不够审慎,也不能排除被“棋子”反噬、利用,甚至最终自己沦为新棋子的可能。在人类世界列国纷争的历史上,这类王車易位、攻守势易的案例屡见不鲜。

以朝鲜为例,该国虽然在G20组织“编制”之外,但“朝鲜/朝核议题”却从未远离包括G20在内的几乎所有重大的全球或地区论坛,且几乎每次都能形成舆论场“爆款”效应。此前两次原本吸引全球媒体关注的“特金会”都无果而终,现在美朝关系的转圜也陷入低潮。因此,中国作为朝核议题的重大利益攸关方,利用这个特殊的时机抢先夺取这一热门议题的话语权,对本国而言,不仅有利于在此次G20议题上对冲诸如市场经济地位认定、国企补贴、知识产权、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国际开发与债务问题等对中国不利的既定议题,而且能明显改观中国原本可能被故意孤立、边缘化的窘境,甚至还能成为本届大会热门议题的“首席话事人”;而对东北亚地区,对国际社会而言,此举也能够进一步推动有关各方的相互了解和战略沟通,在继续为确保半岛可持续和平、推动无核化进程的道路上,以“负责任大国”的身姿提供高质量的公共物品。

至于此次对朝外交的“成本”,在经济上,譬如给朝方提供必要的人道主义援助以改善民生等等,鉴于中国经济的体量和朝鲜的实际需求,这一块的成本对中国而言几乎可以不计。但如果朝方提出作为交换筹码的额外政治诉求,则需一事一议,另文详析,此处不予展开。

打“朝鲜牌”的风险评估

在成本-收益核算之外,最重要的莫过于风险评估与管控。近年来,随着朝鲜最高领导人的四次连续访华,双边关系已经大幅改善。然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国领导人也时常强调“各级领导同志要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所谓“底线思维”,通俗讲就是凡是多留一个心眼,把最坏、最糟糕的情况认真考虑进来,然后未雨绸缪。就此次G20“反围剿”战役收官战背景下的对朝外交而言,又有哪些中方不得不审慎应对的潜在风险呢?

第一,自身过度宣传陷阱。

即,此次高访被本国自身过度宣传,从而吊高国际社会的胃口与期望;而后却未能取得相应的外交成果,从而使国际社会失望,甚至被对手国家抓住把柄,成为下周G20峰会上用来奚落、贬低中国的筹码。

尽管自2018年3月下旬朝鲜现任最高领导人首次访华以来,中朝关系出现了自2006年朝方“悍然试爆核武器”(当年官媒用语)以来最大尺度的转圜——譬如出现了因该事件而中断14年之久的中国最高领导人访朝;然而,毕竟解决朝核问题、实现半岛的彻底无核化是一场持久战,而绝非朝夕之间可以办成。此前,强大如美国、骄横如特朗普者,即便使用所谓“极限施压”,也无非是让“棋子”顺水推舟、正中下怀地实现连续两次高峰会;至于其心心念念的无核化问题,则根本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遂成为国际社会和国内政敌的笑柄。

由此似可推断,中国和朝鲜谈去核,能够轻易地取得远高于特朗普的实质性外交成果么?恐怕有相当难度——无论是从正面提供担保、努力劝服,还是从侧面、反面施加压力、试图压服,都恐难以奏效。

如果上述分析和推测成立,那么可想而知,倘若此次中方在(外宣层面)对此次高访过度宣传,使得国际社会因此抱有过高的期望,那么事后会晤结果一旦出来,并未取得相应的外交成果,则很可能使国际社会失望,甚至授人以柄,让正愁找不到新借口围堵、孤立中国的特朗普找到新素材。

赞一下
(53)
55.8%
赞一下
(42)
44.2%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