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在夜晚时的景色。(取自网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个人的性格又都是多面的。我们因为和一个人有不同的关系,往往就体验到他性格的不同侧面。很多丈夫在家里和家外的表现不一样,对待家人和朋友同事的态度不一样,朋友同事往往会夸他是一位热心有趣的好伙伴,但太太却抱怨丈夫对家人冷淡。
和这样的丈夫一起生活久了,太太往往能看到丈夫性格的复杂性,也会逐渐感受到丈夫藏在冷淡背后对家人的爱。这时候,太太往往会用“一言难尽”来评价丈夫的性格。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在人们对某个地方人民的印象上。到台湾短期旅游、访友的大陆人回来后,不少人会感慨地说: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对台湾人文明礼貌谦和的性格有很好的印象。但我的父亲从没有去过台湾,了解台湾都是通过大陆电视台的“海峡两岸”节目,对台湾的印象就是一个“乱”字。
他还曾向我绘声绘影地模仿在节目中看到的一位台湾老人,在游行示威引发的冲突中被打破了头,捂着流血的前额对着电视镜头哀叹:民主的悲哀啊!在父亲眼里,台湾人的性格是“爱闹事”。对于我而言,因为观察台湾的时间比较久,有一些各种背景的台湾朋友,有时也会去台湾调研,所以有些像前面所说太太对丈夫性格的评价一样,感觉台湾社会的性格实在是一言难尽。
不过我也同意,父亲眼中的台湾人“爱闹事”,确实是台湾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用比较典雅的词来说,就是台湾社会的反抗性很强,用比较学术性的语言来说,就是台湾社会具有很强烈的“社运(社会运动)”性格。对台湾社会强烈的反抗性格体验最深的,当然就是历届台湾政府和各主要政党。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大陆政府也能够体验到这一点。台湾社会的反抗性格对岛内政局、两岸关系、台湾社会的变迁都有重要影响,值得深入探讨。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因为被收录在《毛主席语录》中而曾在大陆家喻户晓,也可以用来对台湾社会的反抗性格进行简单化的解释。正如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由其成长经历决定,台湾社会反抗性格的形成,也和台湾人长期被压迫的历史有关。
国民党从大陆败退到台湾后建立独裁统治,台湾社会的反抗性格就在反抗独裁统治中逐渐成长起来。这种反抗首先以追求民主化的形式出现,不久就增加了追求本土化的内容,民主化和本土化一体两面,成为过去几十年来型塑台湾政治和社会变迁的最重要力量,也深刻影响了两岸关系。台湾社会的反抗性格,也就在民主化和本土化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
民主化反抗的是独裁政权,本土化反抗的是外省精英,因为独裁政权和外省精英的重合度很高,民主化和本土化力量的重合度也变得很高。二者一体两面,在反抗实践中不断壮大,终于在2000年通过选举,由民进党结束了国民党在台湾超过半个世纪的一党统治。
当时民进党是台湾民主化和本土化力量在政治上的代表,它的上台代表台湾民主化目标基本实现,之后进入民主巩固时期;而本土化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把反抗的目标逐渐由国民党转向大陆。
民进党一直在努力培养和利用民间的民主化和本土化力量,但台湾社会的这两股力量已经变得越来越独立,不会被任何政党完全收割。所以,无论是陈水扁还是马英九执政,都因社会的强烈反抗而导致政党再次轮替。反抗陈水扁的主要是民间的民主化力量,而反抗马英九的,则主要是民间的本土化力量。
2016年蔡英文上台后,民间的这两股力量对政府和政党的挑战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愈发强烈,使得蔡英文和国民党都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应付。
台湾社会的民主化和本土化反抗最初只针对国民党(尤其是党内的外省精英),在民进党的推动下,这两股力量逐渐出现异化,也开始反抗大陆。对于民主化力量而言,大陆和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一样不民主;对于本土化力量而言,共产党和国民党一样是非本土政党,都不会真正代表本土台湾人利益。这两股力量反抗大陆的激进形式就是台独,所以台独可以看作是台湾民主化和本土化的异化和激进化。
在国民党两次被选下台后,对于台独势力而言,国民党已经不是最大的“压迫”来源,最大的“压迫”来自于大陆:他们把大陆的所有反台独措施都看作是对台湾的“压迫”,于是持续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