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两岸“终战协议”遥遥无期
至于两岸是否能像两韩一样迈向签署“和平协议”,就台湾实际情况而言,则恐怕难度更大了。其实早在马英九第一任期就有过尝试,但后来因民意不支持而未能成功推动。
不难想像,基于对“统一台湾”的坚持,向来积极思考“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的是北京而非台北。早在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江八点”时,在第三点就已提到“双方可先就‘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谈判,并达成协议。此一论述也反映在2008年“胡六点”中。
另一边厢,台北之所以对两岸签署“和平协议”有所顾虑乃至排斥,是判断北京之所以热中于此议题,乃理解到两岸关係主导权掌握在北京手里,一旦开启了“两岸和平协议”对话,就意味两岸开始了“政治对话”,北京就可藉此一步步把台湾框住,因此台湾主流社会普遍态度消极。
不过在国民党内部,认為两岸倘能签署“和平协议”,则意味目前两岸分治现状“将得到保障”的观点仍大有人在。
2011年10月,寻求连任的马英九总统在畅谈“黄金十年,国家愿景”时突拋出敏感的“和平协议”话题,称将在“国家需要、民意支持、国会监督”3个前提下推动签署“两岸和平协议”。此话一出顿时引发极大争议,在理解到民意不支持的情况下,马政府缩了回去,并新设条件:未来若要推动此一协议一定会交付人民公投,若公投未过就不会推动签署,且签署协议无时间表。
经此风波,马英九在2012年连任后就不再提推动签署“两岸和平协议”。不过到2016年8月,在时任党主席洪秀柱积极倡议下,国民党将“和平协议”写入《政策纲领草案》,并在同年9月国民党全代会中通过备查,正式成為国民党政策纲领。
寻求两岸长治久安的和平之道
“文金会”及达成可期的终战协议共识,虽然不意味南北韩将走向统一,却无疑是朝鲜半岛迈向和平的历史一步。之所以能走到这一步,是由于两韩具备对彼此地位的承认、双边对会晤的共识、不设“一国”前提的会晤条件、彼此对未来和谈及签署和约的积极态度,当然也是基于互相高度认同彼此是同一个民族及展望未来统一愿景。而这些恰恰都是台海两岸之间所缺乏的。
此外台北的顾忌还包括北京未撤离其部署于东南沿海、射程涵盖台湾的各式导弹,及当年越战时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与北越外长黎德寿签署《巴黎和平协定》,两年后南越却被北越攻克、统一的阴影。不过蔡英文在入主总统府前的2015年5月4日,在台北大学演讲时曾表示“台湾社会对两岸和平协议没有心理準备,现阶段不需要讨论”,显然小英并没有把话说死。
在“文金会”3个月前,基于近年朝鲜半岛局势险恶,谁都无法预测如今两韩快速迈向化干戈為玉帛的和平景况。今年3月笔者也曾在本报著文阐述“习蔡会”的可能性。和平的历史是靠人类智慧而创造出来的,曾被视為“不可能”的两韩历史峰会及其成果,对两岸的启示意义并不止于两岸领导人会晤此一议题,更应展望寻求两岸长治久安的和平之道。
台湾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员 林泉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