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多数发达经济体一样,台湾年轻人也具有强烈的“后物质主义”倾向。这并不意味着物质利益对他们来说不重要,但是确实意味着他们除了关心自己的经济利益,也非常关注民主、自由、平等、进步、多元等价值在台湾的实现。例如,2014年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太阳花运动”,在“反中”情绪之上把更多人召集起来的诉求,是诸如“反黑箱操作”之类的民主价值。
台湾年轻人的教育水平很高,使得他们在政治上不但具有很高的理想性,也有很强的独立性、批判力和行动能力来追求政治和社会理想。对于蔡英文政府来讲,具有高度批判力的台湾年轻人是把双刃剑,既可能利用他们强烈的台湾意识来抗衡大陆,也可能因无法满足年轻人的高标准而遭到他们的唾弃。从蔡英文上台一年半以来的经历来看,台湾年轻人和政府的关系正越来越疏远甚至对立,这无疑会大大削弱蔡英文政府“拒统”政策对年轻人的影响力。
以“去中化”为核心的“拒统”策略能走多远呢?这要看台湾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领域到底还有多少“中国元素”能成为民进党的目标。“去中化”从李登辉时期就悄悄开始,之后经历陈水扁时期大张旗鼓地在各个领域推动,其后马英九时期有气无力地试图恢复一些“中国元素”,到蔡英文上台时,台湾与政治相关的“中国元素”其实已经不多。
政治上最大的“中国元素”是“中华民国”,而蔡英文并不敢碰这个“中国元素”;经济上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关系遵循商业逻辑和经济规律,“新南向政策”并不能扭转经济规律;教育和文化上的“中国元素”确实不少,但因为多数台湾人仍然认同中华文化,在教育和文化领域“去中化”往往引起很大的社会争议,从政治上看并不一定对民进党有利。 这样来看,“去中化”会演变成为民进党感觉必要时来安慰激进台独人士的策略,并不能有效扩大“台独”意识,其“拒统”效果也就十分有限。
自蔡英文上台以来,大陆政府也加快了“切反独香肠”的速度,而且效果正逐渐显现。和平统一仍然是长期目标,当前趁着蔡英文上台的机会,大陆一刀刀切下去后形成的局势,显示出大陆正试图单独定义现状。自两岸分裂以来,两岸关系一直是由大陆、台湾、美国三方共同定义。过去十几年的一个进步,是两岸之间的经济社会关系基本上从政治关系中独立出来,遵循自身规律在发展,但政治关系的现状仍然由大陆、台湾、美国三方定义,任何一方都无法做到自己说了算。
现在大陆夺取台湾的“建交国”、阻止台湾参与联合国下属机构的会议、军机常规性绕台、航母经常通过台湾海峡、要求外国遣送大批台湾籍嫌犯到大陆受审、启用贴近海峡中线的M503航路等等,实际上是在“切香肠”式地向台湾和美国宣示:你们无法阻止大陆单独决定两岸政治关系的很多方面。
迄今为止,大陆已经小心翼翼但也毫不留情地切到了两岸政治关系的不少领域,一个越来越不利于蔡英文政府的新现状正在形成,而台湾社会和美国都未见激烈反弹。蔡英文政府虽然高声抗议并采取一些反制措施,但对于大陆所规划的新现状的逐渐形成无能为力,这说明大陆政府的“切香肠”策略有效并且会持续下去。
大陆单独定义两岸政治关系现状的实力和技巧都在快速上升,这和大陆最近几年在国际领域的表现一致,具有浓厚的“习氏风格”。现在看来蔡英文在这场“切香肠”比赛中正经历内忧外患,处于下风。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