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冬涛:两岸“切香肠”比赛

时间:2018-02-19 19:5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台海局势
读者朋友看到这个题目,自然不会以为两岸之间真有什么切香肠比赛。这是笔者的一种比喻,用来描绘海峡两岸在政治对抗中所使用的策略,都是通过一点点 、 一步步地切香肠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政治

读者朋友看到这个题目,自然不会以为两岸之间真有什么切香肠比赛。这是笔者的一种比喻,用来描绘海峡两岸在政治对抗中所使用的策略,都是通过一点点 、 一步步地“切香肠”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在台湾方面,蔡英文政府试图通过在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各领域的“去中化”,来逐渐切割台湾与大陆在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台湾社会的“台独”意识。

而大陆政府也学会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步步加快了切“反独香肠”的速度,争取早日建立“反独促统”新现状。谁最终会赢得这场“切香肠”比赛?所谓的“胜利”会以何种形式出现?对于关注两岸关系的人士来讲,这其实不是能够轻松回答的问题,因为最后的答案也许并不轻松。

在大陆持续崛起、两岸实力差距快速拉大的今天,不但“台独”目标变得越来越渺茫,可以使用的“台独”策略也变得越来越有限,这是务实的蔡英文政府能够清楚认识到的。就目标来讲,更现实的目标不是“台独”,而是“拒统”;就策略来讲,更安全有效的,不是通过在台湾和国际上高调推动“台独”,导致与大陆直接冲撞,而是在台湾用“切香肠”的方式低调“去中” ,试图使大陆束手无策。

经济上推动“新南向”政策来减少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赖;政治上通过《促进转型正义条例》来打击国民党,同时也通过把国民党、中华民国和“白色恐怖”“威权政府”相联结,来彻底清算“中国”在台湾政治史中的合法性;教育上在教科书中减少文言文比率、进一步把台湾史从中国史中独立出来;文化上则强调“台湾价值”等等。

蔡英文政府和台独人士期望,通过在各个领域逐渐批判和清除中国元素,能够进一步巩固台湾“事实独立”的现状,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年轻人和下一代更具台湾主体意识,即使这种主体意识因现实条件的制约,无法结出法理“台独”的果子,也会增强台湾社会“拒绝统一”的决心。

对此大陆无法在台湾内部施加直接影响,依靠一些“统派”人士、团体甚至政党来反击这种“切香肠”式“去中化”行为,往往也因为这些人的社会接受度低而无效甚至产生反效果,这使得蔡英文政府能够利用立法院席位优势,顺利推行一系列的“拒统”政策。但是这些政策效果如何?“切香肠”策略又能够持续多久呢?

一系列的民意调查都显示自2014年迄今,台湾社会的“反中”情绪在下降,“亲中”情绪在上升。另一方面,以台湾人认同为代表的台湾主体意识也在持续下降,甚至支持统一的比率都在微幅上升。所以,整体来讲,蔡英文政府的各种“拒统”政策并没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也有调查显示,被民进党称为“天然独”的20岁至29岁台湾年轻人,从2016年到2017年底,是所有年龄组中,台湾人认同比率微幅上升的唯一群体;而其他所有大于29岁的群体,其台湾人认同的比率都显著下降。这似乎反映了蔡英文政府的各种“拒统”政策虽然对大多数人无效,但对年轻人有些许影响。

但是,笔者的研究也发现,台湾年轻人具有很强的两面性:一方面台湾意识更加强烈,另一方面也更加理性。例如,在所有的年龄组中,相对来说,年轻人对两岸经济交流给台湾和他们个人所带来的影响评价最正面。

在2016年大选时,年轻人和闽南人、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南部人、工人和农民都更加支持蔡英文,但和其他支持群体相比,年轻人对两岸经济交流的评价也最正面。这说明台湾年轻人同时具有强烈的台湾意识和经济理性,而经济理性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他们的台湾意识、台独意识和对民进党的支持。

换句话说,如果他们对两岸经济交流的评价更负面,那么他们的台湾意识、台独意识和对民进党的支持会更强烈。这解释了大陆最近几年为何一直把台湾年轻人作为对台政策的重点群体,不断增加大陆对他们的吸引力,试图为他们创造更多的经济获利机会,来培养他们对大陆的认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