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冬涛
去年年底,台湾几个机构的一系列民意调查,不约而同地发现一些令人意外的现象:台湾社会对大陆政府和人民的好感度在上升、认同自己只是台湾人的比例在下降、双认同(认为自己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比例在上升、愿意去大陆工作的比例创四年新高,甚至支持统一的比例也在上升。
这不但和台湾社会长期以来民族主义情绪不断上升的趋势相悖,而且发生在追求“台独”的民进党再次执政一年半以后,两岸政治关系越来越对抗的紧张时期。在大陆这边,曾经甚嚣尘上的“武统论”也逐渐降温。为何两岸官方政治关系对抗加剧,民间社会关系却在改善?
首先须澄清的是,台湾《联合报》的年度调查显示,台湾社会对大陆政府和人民的好感度在2013年和2014年达到最低点后,一直在逐年上升;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台湾人认同比例的下降和双认同比例的上升,以及支持统一的比例微幅上升,也是从2014年后就开始的趋势,而担心“将来大陆会利用经济来要求台湾做政治上的让步”的台湾人比例,自2015年后也逐年下降。因此,台湾社会对大陆态度的改善,和台湾民族主义情绪的回落,都是在马英九执政后期就开始出现。蔡英文上台以及随之而来的两岸政治对抗,只是没有改变这些新趋势。
总体来看,这反映了台湾民族主义情绪在2014年达到历史新高后逐渐回落。民族主义情绪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对立情绪,如果感觉对立面的威胁或刺激越来越大,自己的民族主义情绪就会越来越强。相反地,如果感觉对立面的威胁和刺激在逐渐减少,自己的民族主义情绪也会随之减弱。台湾民族主义的对立面有两个,分别是岛内的“促统”和“亲中”势力,以及大陆。
2014年台湾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太阳花运动”,反对马英九政府与大陆签订“服贸协议”,显示台湾民族主义情绪因感受到国民党“亲中”行为带来的威胁而急剧上升。但随着“服贸协议”被成功拦下、国民党在2014年底的九合一地方选举,和2016年初的总统和立法院选举中接连惨败,台湾民族主义者感受到对立面的威胁在急剧衰落,自己的民族主义情绪也相应回落。
蔡英文上台以后,虽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推动“柔性台独”,但并没有像陈水扁当年那样,通过大肆渲染大陆对台湾的各种威胁,来公开操弄族群问题和两岸问题,反而一再表示希望能够维持马英九时期与大陆建立的良好的两岸关系现状,并反复向大陆和美国承诺,自己不会像陈水扁那样走激进对抗老路。这样的稳健柔性“台独”政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台湾民族主义的回落。事实上,陈水扁在2000年就职时曾宣布“四不一没有”,向大陆和美国保证不搞激进的法理台独,也使一度高涨的台湾民族主义情绪出现暂时回落,以至于被不少台独人士批评为过度向大陆妥协,打击了正快速发展的台湾民族主义。
蔡英文政府实施的各种政策在台湾造成的巨大争议,也推动台湾民族主义的回落。笔者的研究发现,民主是台湾民族主义的一个核心关注,对台湾的民主制度越满意的人,他们的民族主义情绪越高;另一方面,对台湾民主制度的不满会削弱台湾民族主义。民进党一向被认为比国民党更民主、更草根,但上台以来依靠自己在立法院的优势,强行通过各种争议性很高的政策,打破了很多团体对民进党的美好幻想,并造成强烈的社会反抗,导致政府的社会支持度急剧下降。这应该会影响到台湾社会对民进党的民主性和台湾民主制度的评价,间接也导致台湾民族主义的回落。另外,年轻人和劳工曾是蔡英文的主要支持群体,也是民族主义情绪相对更强烈的群体,但蔡英文的一些政策,如修订“劳基法”,引起这两个群体的激烈反抗,估计也导致他们民族主义情绪的回落。
台湾民族主义的另一个对立面是大陆。大陆在蔡英文上台以后的表现可圈可点,因为虽然对蔡英文政府不断“加压”,但并没有引起台湾社会的强烈反弹,反而使台湾社会维持民族主义逐渐回落的势头。这是大陆对台政策的成功之处。
大陆根据马英九时期两岸关系发展的事实指出,维持两岸关系现状的基础是“九二共识”,“九二共识”也就是两岸现状的一部分。蔡英文不接受“九二共识”,就首先破坏了两岸现状,反而一再批评大陆在单方面破坏现状,这让大陆无法接受。
蔡英文试图抛弃自己不喜欢的现状部分,只保留自己喜欢的部分,别说是在实力相差如此悬殊的大陆与台湾之间,即使是在中美之间,这样的单方获利行为现在也无法实现。台湾社会对此应该是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