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政治意图 台青心知肚明
面对大陆释出的银弹攻势,台湾年轻人其实都明白背后的政治意图。“我知道啊!统战嘛!”在厦门开设“4928涂丫闲画佳尝馆”售卖个人化手绘陶瓷商品的侯彦志(34岁)受访时说。
来自台湾苗栗的侯彦志是台商第二代,2013年听从赴陆投资20年内的父亲建议到厦门创业;从摆地摊卖陶瓷商品开始,两年半前在曾厝垵租下店面卖瓷杯,每个一般约人民币三四百元(60新元至80新元),至今已卖出近10万个杯子。
他说:“我接受了14家媒体采访之后,开始有台办人员发现我;他们觉得这个东西是文化创业,觉得是不是要来给我一些补助,叫我去申请。他们真的很热心,热心到让我觉得,不管是市台办或区台办,好像家里的感觉一样,我就申请看看。”
侯彦志说,他“很清楚”大陆向台青释放大量利多“也许有(统战)的原因存在”,但他指出,政治不是“老百姓想要干预的”。“你就接受别人对你的好,然后心存感激,然后再去回报社会,这是很重要的。我不会去想这些负面的东西,没必要。”他补充:“台湾人总是怕东怕西,疑神疑鬼,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输在假设性的挫折里。”
从事虚拟实境婚纱摄影的希薇亚婚礼写真影视总监李承(34岁),也是因为看准可观的补助金而决定在半年前把经营近三年的事业拓展到厦门,并在大陆金银湖杯第二届海峡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拿下二等奖。
他说:“大陆常办创业比赛,撒好几百亿到好几千亿元拉拢年轻人,希望让有技术能力的人来这里落地生根。我们全家都没政治立场,所以我拿了补助,就会好好做生意。”
优惠台青政策并非雨露均沾
从睿智未来(厦门)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余介甫(35岁)的经验来看,大陆释出的利多可是“看得到,吃不到”,间接反映出优惠台青政策并非雨露均沾。
余介甫原本在台资公司上班,经常在台湾、日本、美国和大陆等地跑,约两年前决定自立门户,在厦门和深圳两地开发物联网和智能家具。
“台湾是法治社会但讲人情,大陆则是人治社会,阶级概念明显,上层政府即便有政策,底下单位未必会如实执行,我提出申请了,迟迟没批。”
尽管少了大陆政府的资金扶持,余介甫认为影响不大。他说:“大陆内销市场大,而且市场对创新的接受度大,不像创新事业在台湾会被僵化的政策绑死;墨守成规是扼杀创新的最大因素。”
不过,即使有了大陆政府的资金加持,台青的创业路未必就一路顺遂。提供婚纱摄影服务的李承说:“很多台青拿了钱但始终做不出成绩,那些回不去台湾的,讲难听点就变成‘台流’了。”优客工场厦门总经理陈琛也指出,大陆市场“玩法多,变化快”,新竞争者层出不穷,这类环境很容易让准备不足的台湾青创企业水土不服。
但在厦门从事软装设计的蔡婕妤(39岁)认为,台湾的软实力优势在于文创,台湾也不乏潜力无限的文创工作者,正好可为经济腾飞的大陆市场注入优质的文创和人文养分。据她观察,进驻厦门的台湾文创业者确实逐年增加。
蔡婕妤与大陆合伙人三年前共同创办提供软装设计服务的“有天到手事务所”。软装设计指配饰陈设设计,范围包括家具摆饰、挂饰、灯饰、壁纸和花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