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贸易战考验中美政治经济韧劲

时间:2018-07-08 07:5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国际时政
中国特稿 美国总统特朗普威胁多时的对华贸易战,7月6日终于正式开打。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目前500亿美元(约682亿新元)规模的贸易战对中美双方影响不大。不过一旦升级,双方的企业和民众难免会

中国特稿

美国总统特朗普威胁多时的对华贸易战,7月6日终于正式开打。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目前500亿美元(约682亿新元)规模的贸易战对中美双方影响不大。不过一旦升级,双方的企业和民众难免会感到“伤痛”。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经济体的贸易战,很可能是一场旷日持久、边打边谈的拉锯战,考验双方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韧劲。

中美官员今年5月在华盛顿进行贸易谈判后,有媒体把双方代表团隔着长桌对话的彩色照,与1901年义和团运动之后清朝官员在北京和西方国家代表签署《辛丑条约》的黑白照作对比。

乍看之下,黑白照里的清朝官员看来比西方代表年迈许多,但时间跳到2018年,彩色照里的美国国会议员,似乎比以中国副总理刘鹤为首的中方代表还要年迈。

有网民这么评论:“时间过去了100年,美国官员从年轻变成了年老,中国官员从年老变成了年轻。这和两个国家现在的状态有很大的关系。现在的美国就像是100年以前的中国一样封闭。”类似贬损美国衰落、盛赞“厉害了我的国”的言论,近期在中国社交媒体上流传,有意无意地起到凝聚民意支持的作用,似乎能够提升民众迎接贸易战的勇气。

另一方面,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让美国再次强大”的口号和“美国优先”政策也凝聚了相当部分的美国民意,让他享有四成上下的支持率。他反复把中国设定为美国就业流失、农民收入减少、企业竞争力下降的罪魁祸首,希望民众产生受害者心态而同仇敌忾;参众两院以及民主共和两党,也空前地一致支持对华贸易强硬。

此次贸易战,不纯粹是一道消除美国对华3750亿美元贸易赤字的数学题。它是一个感觉到地位受威胁的世界头号大国,为维持其高端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为其企业撬开全球最大市场的门,而向综合国力日渐崛起的另一大国发出的挑战。

无论是进攻方美国还是防守方中国,都会用各自工具箱里的各种经济和政治工具来过招。贸易战会是中美综合国力的比拼,结局还可能决定各自未来的国运。

中国承受得起500亿美元商品制裁

美国从7月6日起对机器、汽车等34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加征25%关税;同日,中国也对同等价值的牛肉、汽车、飞机等美国进口加征25%关税。

双方已公布对另外16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的第二份清单,税率和具体实施日期待定。

多数北京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经济、企业和民众承受得起美国这份对500亿美元商品加税的清单。

前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本周告诉新华社,根据定量测算,500亿美元规模的贸易战会使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下滑0.2个百分点,这已充分考虑了出口减少对相关行业的第二轮、第三轮影响。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上个月23日在演讲中指出,GDP下滑0.1至0.2个百分点对中国贸易和就业的直接影响不大。

500亿美元规模打击不了两国整体经济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教授鲍尔丁(Christopher Balding)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表示,相对中国12.5万亿美元的经济体量和美国18万亿美元的经济体量,500亿美元只是一小部分,打击不了两国的整体经济。

细化到个别产业,出口贸易、科技领域的企业可能面临营运成本提高、不确定性影响预期的问题。不过美元自美联储局加息后走强,人民币近期跌至数月来新低,这提高了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部分抵消加征关税的效应。

一般中国民众可能直观感受到,吃的稍微贵了、美国车子贵了、旅游或投资时兑换美元比较亏了。

瑞银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汪涛预测,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加征关税,可能导致中国消费价格指数(CPI)增幅上调0.1至0.2个百分点。

美国和巴西是中国的黄豆主要来源国,黄豆主要用于猪饲料。虽然中国可以转向巴西购买更多黄豆,但基于种植周期、本国需求、豆商多受美国公司控制等因素,巴西无法完全替代美国的豆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学教授张锐受访时预测,猪肉价格肯定会涨,但应该会回升到两年前中国放宽猪肉进口时的价位,不会涨到中国消费者难以承受的水平。

对想买进口车的中国消费者来说,美国汽车会因加征关税后而变得更贵,不过欧洲或日本等其他国家的汽车则变得更便宜。中国从7月1日起把进口汽车整车税从25%降至15%,把进口汽车零部件税率降至6%。观察人士比较担心的是,贸易战的规模一旦升级,范围一旦扩大至贸易以外的金融、货币、科技等领域,后果将变得更加不可控,两国经济结构的韧劲和巩固民意与社会稳定的政治韧劲,将受到考验。

顶一下
(2)
66.7%
踩一下
(1)
33.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