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旭:当结婚不再是刚需

时间:2025-02-12 07:2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结婚那么好还用催吗,钱掉地上我不知道捡?”

中国民政部公布最新中国登记结婚统计数据后,关于年轻人不结婚的话题又在互联网上炸了锅。有人批评,现在的年轻人是自私的利己主义者,不愿承担婚姻的责任;也有人反驳,这么说是道德绑架,结婚要真那么好,谁不愿结婚?

最新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登记结婚只有610万6000对,比前一年大跌20.5%,不仅创下1978年有相关统计以来的最大跌幅,与2013年历史峰值时一年1346万9000对新人登记结婚相比,更是令人触目惊心地腰斩了。

回想起来,去年初,中国民间流传过一种说法,说2024龙年没有立春,是“无春年”,又称“寡年”,不宜结婚。当时网上这番热议还引起了官方关注,主流媒体也找来专家科普“无春年”,驳斥不宜结婚的说法。

民间的迷信观念是不是让好些人特地避开在刚过去的龙年结婚,导致去年登记结婚人数骤减,这大概没有具体的数据来作证。但抛开民俗原因不说,从中国互联网上折射出的情绪看,中国年轻人有太多不想结婚的理由。 

有网民列举,一场婚姻可能让你面对的问题包括:彩礼、婚礼、房子、车子、吵架、冷暴力、妈宝男、婆媳不和、生娃、带娃、二胎、家务、学区房,甚至还有出轨、小三、家暴和离婚。还有女性网民称,结婚是让你幸福感暴跌的事儿,至少不结婚,罪名只有不结婚;一旦结婚,那罪名可就多了——不生娃、生的不是男娃、不生二胎、不干家务、不伺候老公、不孝敬公婆,出去上班说你不带娃、在家带娃说你不挣钱。

总结一下,网民列出的“恐婚”原因主要分两类:一是结婚成本太高,投入和付出不成正比;二是婚姻价值观念改变,结婚不再被视为人生规划中的刚需。

结婚在中国从来不便宜,与婚姻高度绑定的买房、一些地区居高不下的彩礼,一直都是很多人步入婚姻的障碍。婚礼本身的开销也是“甜蜜的负担”,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在2023年做过一项调查,中国人结婚平均花费高达33万元人民币(约6万新元),是同一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八倍。有人调侃:“不是不想结婚,而是结了婚全家都要喝西北风。”

这些成本在不少年轻人看来还只是一个开始,结婚之后养儿育女的开销、房子首付后的房贷开支,还有社会压力、职场竞争下维系婚姻、经营家庭的时间和心力成本,都让很多人对婚姻望而却步。

与很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东亚国家一样,中国年轻人不婚不育的背后,也是婚姻观念的改变。年轻一代更注重婚姻质量、个人价值,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对婚姻的看法更加开放,在很多人看来,崇尚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年代过去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过时了。对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经济更加独立的女性而言,更是不再须要靠婚姻获得生活保障,反而是反感“丧偶式育儿”的传统家庭分工。

短短十来年,走进婚姻殿堂的中国人减半,这是出生人口下滑的前瞻性指标。知名人口学者易富贤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警告,这一趋势如果持续下去,“中国政府的政治和经济雄心将毁于人口问题这个‘阿喀琉斯之踵(指最大的要害或罩门)’”。

结婚生育意愿不强,人口萎缩趋势难以逆转,对中国经济增长构成的潜在挑战不言而喻。眼下正值官方努力拯救房地产市场,千方百计要让消费提振起来,但婚育的趋势让人对这些努力的成效难以太乐观。人口增长是驱动房地产发展的核心因素,房子也是多数中国人婚姻里的标配,婚房、学区房长久以来被视为刚需,如今结婚的人越来越少,要如何撑起刚需?在房地产以外,涵盖人们整个生命周期的各类消费都会因为结婚生育意愿下滑受影响,婚庆、酒席、婴儿奶粉、儿童用品、托儿服务、教育、医疗、餐饮、服装、家电、汽车、娱乐等等。人口萎缩具有自我强化的惯性,对消费的拖累只会越来越凸显。

最新的登记结婚数据出炉后,也有分析提出了一种假设,认为中国经济低迷是导致去年结婚人数骤减的主要原因。收入增长缓慢、工作朝不保夕、社会内卷严重、对现状充满焦虑、对未来充满不安,这让年轻人选择逃避,不敢轻易迈入婚姻,去冒承担家庭责任的风险。如果这样的悲观情绪是“恐婚”的推手,更大的当务之急是重树信心,尽快让经济活起来,即便婚姻观重构等结构性问题难以扭转,至少能让这场“恐婚潮”来得缓一点。

热度: ° | 返回联合早报首页 可查看更多内容。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