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求索(DeepSeek)、宇树科技两家总部设在浙江省会杭州的初创企业,今年春节前后一夕爆红,不仅引发舆论关注杭州科技企业“六小龙”,还掀起中国各地反思如何直面人工智能(AI)时代的呼啸而来。
与杭州同为长三角省会城市的南京,在刚过去的周末还被江苏省委机关直接点名并连发三问:为什么南京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这种连日罕见反复的公开反思,不仅透露出江苏对南京恨铁不成钢的无奈和紧迫感,可能也展现在AI新赛道上急起直追的企图。
入杭企业:杭州不成功,就没天理了
“杭州六小龙”是指近年在杭州崛起、处于新技术领域前沿、在业内具有影响力的六家“科技新贵”。当中企业过去半年不仅在全球科技舞台上锋芒毕露,大放异彩,还成为北京高层调研的对象、中国总理李强座谈会上的座上宾。
“六小龙”之一的深度求索,上月20日发布最新的AI开源大模型DeepSeek-R1,其性能足以比肩美国龙头OpenAI的最强模型,但训练成本仅是三十分之一,令硅谷及华尔街陷入恐慌。
研发机器人的宇树科技,则在今年央视春晚占尽风头。公司2023年8月推出的16架Unitree H1高动态人形机器人,在除夕当晚亮相张艺谋导演的《秧BOT》节目,身穿东北红绿大花袄在现场扭起秧歌,被网民评为“今年春晚最抽像、最好玩的节目”。
此前,宇树科技去年底发布其研发的B2-W机械狗载人翻山越岭的演示影片,被全球首富马斯克转发,在全球引发关注。
杭州号称“电商之都”,目前成为AI时代中国的创新之都,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也离不开政府的产业支持,早在八年前就开始布局。
《星岛日报》2月6日指出,浙江2017年就在全国率先提出“机器人+”行动计划,隔年派考察团赴美国波士顿的一家地下室找到强脑科技创始人韩璧丞,并请他到杭州。四年后,强脑科技实现全球首个可携式高精度脑机介面产品、10万台量产。
中国行情交易与研报平台“市值风云”是杭州余杭区招商引资的公司。公司创始人杨峰1月31日在微博撰文解码杭州受企业青睐的内幕,称“杭州不成功,就没天理了”。
杨峰指出,公司整个入驻过程、补贴申请过程,“没吃过一顿饭,没喝过一顿酒,没送过一根烟”,透明,高效,给擅长干活而不擅长应酬的很多老板,提供最舒服的交流方式。
杨峰也说,政府部门的人办完事就消失,从来不烦企业,从不对企业指手画脚,从不来企业公司参观一下,拍个照片,老板出来配合一下宣传工作。杭州还禁止“远洋捕捞”,任何外地衙门到杭州办案,必须报备获批,“在人心惶惶的年代,这条太牛逼了!”
杨峰呼吁各地要学“就学这些,不要学个虎头蛇尾”。他写道:“那种乌泱乌泱一大片的学习团考察团,喝得东倒西歪的学习,哪个老板见到都害怕。年轻一代的专业型老板、理工科老板,鲜有喜欢喝酒,喜欢应酬的。”
江苏官媒批南京新兴产业落后杭州
杭州在AI时代开辟赛道,为其他经济大市提供示范也带来竞争压力。
江苏省政府机关报《新华日报》旗下新媒体“交汇点”2月7日起罕见连发三文,批评南京新兴产业落后杭州,质问南京为何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引发舆论关注。
交汇点7日晚先发三部曲首篇《DeepSeek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做铺垫,赞扬杭州在移动互联网红利见顶时,率先开启“硬核创新”转向。
文章指出,DeepSeek崛起得益于杭州产业土壤,包括创始团队来自浙大CAD实验室(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底层是阿里云构建的算力基座,中间层是海康威视、新华三等企业沉淀的视觉识别与边缘计算能力,应用层有企业级智能移动办公平台“钉钉”等亿级用户入口。
交汇点8日上午发表更为犀利的第二篇文章《为什么南京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直接将南京与杭州进行对比,检讨城市在发展、产业和氛围等多方面的不同。
文章开篇承认“杭州六小龙”震撼南京人,并表示南京人难免会想,南京的高校、科研、人才、科技人口超过杭州,多年前就着重AI领域,“怎么最后还是杭州DeepSeek破圈?”
文章指出,南京不容易出“链主”,只能做“产业链”中的一员,命运被别人决定。南京每年培养出的几十万高级人才,最终都是助长其他城市巨头的成长、成功,而自己只能做做外包,吃点“外包利润”。
文章对比得出结论,指杭州容错率较高,较能容忍一定创投失败,年轻人敢闯敢做,故能成功。文章呼吁南京迅速弥补自身短处,让城市氛围更宽容、更包容民营力量生长、更注重小企业,而非漠视针对。
第三篇文章《杭州有DeepSeek,南京有什么?》在8日中午发出,开篇点出两座省会城市在GDP方面的差距:2024年长三角城市经济数据显示,南京以1.85万亿元(人民币,下同,3400亿新元)守住中国GDP第10城,与杭州的差距扩大至3360亿元。
《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9日撰文指江苏官媒三问南京的新兴产业为何落后杭州,率先公开质问自己省会不如杭州的做法非常罕见,在当下称得上“是破圈的,需要勇气”“让人刮目相看,值得尊敬”。
胡锡进认为,尽管这种反思未必意味着南京能很快追上,但催生的紧迫感必会转化成江苏下一步发展的新动力,乃至强心剂,效果程度难以预测,但一定是积极正面。
南京面临守住中国GDP第10城压力
《新华日报》10日再刊发《南京观察》记者集体采写,是四天来第四篇探讨DeepSeek及“杭州六小龙”的专稿。
文章披露,在蛇年新春第一会上,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指出,“六小龙”在杭州集中涌现绝非偶然,很重要的原因是当地良好的创新氛围、产业生态和营商环境。履新南京不到三个月的周红波也提出,只有在营商环境上抢占高地,才能在区域竞争中跟上步伐。
文章认为,面对AI掀起的新经济浪潮冲击,南京目前一方面面临能否走在创新驱动前列的拷问,另一方面又似被绑上“能否留在前十”的焦虑战车;这座副省级城市长远要从上至下突破“体制味太浓”的城市文化,眼下还面临着“标兵渐远、追兵逼近”的严峻形势,从经济总量看,仅比排名第11的宁波多353亿元。
自2020年首次赶超天津、跻身中国GDP第10城以来,南京持续面对不进则退的高压力,不仅无法缩小与GDP第八城杭州之间的距离,能否守住第10城还成为每年绕不开的争议。第10城之争,目前最大的竞争者是同属长三角的宁波。
微信公众号“国民经略”7日发文指出,宁波一路猛追的背后,得益于外贸和工业的集体狂飙,进出口总额晋级全国第五,而工业体量也位居全国前六。另一方面则是民营经济的增长韧性,大量“隐形冠军”的存在,壮大了宁波制造的力量。
宁波还是上海大都市圈的核心成员,是大都市溢出效应的最大受益者,与上海形成显著的产业协同、都市圈同城化效应。
紧追在后的挑战者定位清晰、发展路径明确,相信也加深了南京的忧虑。反思只是第一步,能不能制定清晰可操作的产业转型蓝图,同时创造年轻企业家喜欢的营商环境,相信才是南京甩开宁波、追赶杭州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