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去年结婚人数降至45年新低](/uploads/allimg/250211/0H1053138-0.jpg)
中国登记结婚人数2023年迎来小拐点后,去年降至45年来新低,降幅也为有记录以来最大。受访学者认为,造成这个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适婚人数减少,以及他们的结婚意愿降低。
中国民政部星期六(2月8日)发布最新统计数据,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610万6000对,比前一年下降20.5%,为1978年有记录以来最大跌幅;与2013年的高点相比,已跌去超过一半。
结婚人数下降的同时,去年离婚登记人数却增至262万1000对,涨幅达1.1%。
自2013年以来,中国结婚登记人数持续下跌,从2013年的1346万9000对,降至2022年的683万5000对。中国冠病疫情全面解封的2023年,婚姻登记人数止跌回升至768万2000对,但一年后又再次转跌。
研究人口问题的中国学者何亚福星期一(2月10日)发文分析,去年结婚登记数大幅下滑,其中一个原因是疫情后的补偿结婚效应已趋于结束;此外,这也与年轻人口减少、结婚成本过高,以及2024年是没有立春节气的“无春年”,被认为不适合结婚有关。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适婚人数减少,是造成去年婚姻登记人数大幅下降最主要的原因。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31至40岁人口有2.15亿,而21至30岁人口只有1.78亿,这意味着2024年适婚的25至34岁人口更少。
陆杰华说,婚姻登记人数下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适婚人群的结婚意愿不断下降,初婚年龄也在不断推迟,很多大城市已接近30岁。
他指出,这将对生育率造成很大影响,尤其是在中国生育率已经非常低的情况下,将会进一步拉低2025年的生育率水平。
中国国家统计局上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6.77‰(‰是千分比的符号),但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0.99‰,总人口连续三年减少。
学者:提高结婚意愿 须调整制度体系
至于如何提高适婚人群结婚意愿,陆杰华认为,政府可以做出探索和努力的方向包括:减轻结婚的负担、降低婚嫁成本,以及基于中国人“先成家后立业”的观念,让成家和立业能相互吻合。
陆杰华说,在制度体系上,国家和社会也应做大量的努力,如是否可以考虑压缩12年义务教育期限,是否可以对目前“男不早于22周岁,女不早于20周岁”的结婚年龄作出适当调整,将男女都设定在20岁。
此外,陆杰华说,目前大学生结婚生育仍被认为是一件不是特别光彩的事情。“大学如何能创造一个恋爱生育的环境,这需要我们整个社会环境更宽松、包容。”
中国智库育娲人口研究去年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也提出放宽非婚生育限制。报告指出,欧美国家非婚生育情况很普遍,但在中国,结婚和生育密切相关,非婚生子占新生儿比例仍然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