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现场】深圳兴起地摊按摩 是生计路也是消费坑

时间:2025-02-11 07:2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极现场】深圳兴起地摊按摩 是生计路也是消费坑

“按摩吗?免费体验,不收钱!”漫步在深圳罗湖区的人民南路,这样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成为街头一道独特的背景音。

最近几个月,这条毗邻深港罗湖口岸的街道,悄然兴起了一种新的街头文化。只需一张折叠椅、一件白大褂,再加上一块宣传牌,这些来自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男女,便摇身一变,成了深圳街头的“按摩师”。最红火的时候,整条街上有多达15名按摩师同时运营。

45岁的龙凤华是这支街头按摩队伍中的一员。这名来自湖南怀化的单亲妈妈,因疫情导致经营的美容院倒闭,又因母亲患癌耗尽了积蓄。去年9月她来到深圳,试图在这座都市的街头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龙凤华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选择做地摊按摩,因为自己年纪偏大,不想进工厂“拧螺丝”,而深圳许多服务行业对年龄也有要求。相比之下,街头按摩门槛低,时间也更自由。

她说:“很多人逛街累了,我们给他提供一个歇脚的地方,还有廉价按摩。我一天可以按五六个顾客,一个月下来差不多两三千元,能够满足最基本的生活。”

作为毗邻香港的边境城市,深圳长期依托发达的口岸经济,吸引了大批港人跨境消费。街头巷尾的水疗馆、按摩院随处可见,以满足港客对休闲养生的需求。

尽管2023年深港通关后,疫后跨境消费迅速回暖,商圈人流激增,但疫情带来的冲击并未完全消散。对一些生意难以为继的人来说,地摊按摩成了不得已的出路。

42岁的罗吉云来自武汉,疫情前在深圳经营一家按摩理疗馆;但受疫情封控措施影响,店铺长期无法营业,租金拖欠数月,最终无奈歇业。

她说:“疫情之后,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很多人只能从零再来。摆摊成了唯一的选择,没办法啊,生活总得继续。”

在深圳体验按摩,本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然而,在熙熙攘攘的街头,被来历不明的按摩师“拿捏”,却是全新经历。

怀着开放的心态,本报记者随意选择了一位热情招揽的按摩师,准备迎接一场与众不同的按摩体验。刚坐下,还未调整好姿势,按摩师的双手便已迅速落在我的肩膀上,动作毫无铺垫,也毫无仪式感。

按摩师手法随性而无序,肩颈之间来回切换,偶尔夹杂几下突如其来的拍打,缺乏系统性。与正规按摩技师那种循序渐进、讲究手法与力道的流程相比,街头按摩更像是一场即兴表演。

原本约定的15分钟肩颈按摩,收费20元,但在按摩师一边施力、一边推销的劝说下,最终延长至30分钟,费用也翻倍至50元。对于体型较胖的顾客,按摩师的推销话术几乎是“标配”:“富贵包明显、寒气重,建议加做调理。”

所谓的低价按摩,更像是吸引顾客上门的幌子,而真正的盈利点,则隐藏在额外推荐的调理项目之中。不少顾客在结账时因按摩时长与收费问题与摊主发生争执,消费体验显得既模糊又不透明。

街头按摩总是吸引路人的目光,原本应放松身心的体验,却因周围的注视而增添了几分局促与不安,反而带来更多的尴尬与不适。(林煇智摄)

来自香港的林女士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是看到价格便宜才被吸引,结果按摩结束后,她直接要我付50元。我根本没有计算时间,整个过程感觉很不透明,让人防不胜防。”

更具讽刺的是,距离摊位不远处,就有一家正规按摩足浴店,收费标准为60分钟80元。若按时长计算,正规店铺的价格甚至比街头按摩更划算。

按摩本应是一场舒缓身心的体验,然而在川流不息的街头,路人的目光令人不禁感到“社死”(在大众面前出丑)般的窘迫,反而让按摩增添了几分局促与不安,甚至隐隐生出尴尬与不适。

地摊经济政策松动 胡乱摆摊情况恶劣

地摊经济是城市最直接的写照,反映城市的活力、多元性和与民生紧密相连的脉搏。不过,过去五年来,中国地摊经济的政策经历了多次波动与调整。

2020年5月,时任中国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大力提倡“地摊经济”,推出了鼓励失业人士做小贩谋生的政策,以保民生。然而,这一政策不到一周后便遭遇反转,《北京日报》发表文章称“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随后各大媒体纷纷转述此言论,使这项提倡在萌芽阶段便被迫终止。

2023年,继淄博烧烤热潮带动地方经济复苏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陆续出台政策,放宽设摊限制。其中,深圳在9月1日施行的新条例中特别指出,街道办事处可“因地制宜划定摊贩经营场所”,为城市保留烟火气。

然而,许多地摊业者表示,政策虽有松动,但实际情况并未明显改善,他们与城市管理执法人员(城管)之间的“猫捉老鼠”戏码每天仍在上演。

罗吉云说:“其实这两年,管得确实比以前松了一些,只要不挡住路,基本不会特别严格。”

另一名街头售卖亚克力珠子摆件的摊主罗泽伟则坦言,现在唯一的变化是城管不会没收他们的货物,而只是驱赶他们,尽管仍然影响生意,但相比过去,损失已大大减少。

一名不愿具名的执法人员表示,政府允许摆摊,但必须在指定区域内,关键是不能影响交通和行人通行。

然而,当被问及罗湖区是否有官方划定的合法摆摊地点时,他直言:“没有,罗湖是深圳的成熟城区,基础建设早已规划完成,无法再留出专门的摊贩空间。”

据《南方日报》报道,罗湖一个街道办,在2024年就已经累计清理了乱摆卖、超线经营行为两万多处,罚款金额超过人民币五万元(9264新元)。

地摊经济的兴起,不仅为龙凤华、罗吉云这样的流动摊贩提供了生计出路,也为城市增添烟火气。然而,如何在执法中保持温度,既尊重摊贩的生计需求,又防止无序经营,正是城市治理亟待权衡的问题。

找到平衡点不仅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更关乎一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在维护市容秩序的同时,保留城市独特的市井活力?如何让经济复苏的同时,确保治理既规范有序,又兼具包容性?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这座城市的温度、韧性与未来发展方向。

热度: ° | 返回联合早报首页 可查看更多内容。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