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留学生特权的拷问背后,凸显中国积极有为的对外政策下,中国高校走上留学生人数指标化和政绩化的风险,也为中国教育急于国际化的思维敲响警钟。
较低的入学门槛、高额的政府奖学金、中国同龄人的生活陪伴……在华留学生长期获得的“超国民待遇”,因山东大学近期的一场学伴风波,引发中国舆论大力鞭挞。
这场对留学生特权的拷问背后,凸显中国积极有为的对外政策下,中国高校走上留学生人数指标化和政绩化的风险,也为中国教育急于国际化的思维敲响警钟。
山东大学本月6日被曝把一对一配对的中外学生学伴(buddy)项目,改为给每个留学生分配三名中国学伴。报名表格还特别强调性别,出现“结交外国异性友人”等暧昧表述。
这份学伴方案引发中国网民关注,山大在第一时间回应斥责舆论炒作“别有用心”后,再被网民起底:该校去年曾公开招募25名学生陪护一名骨折的留学生。在舆论压力下,该校本月12日公开道歉,表示将全面评估学伴项目。
但学伴风波未平息,另一所高校——山东财经大学则因要求中国学生为留学生腾出宿舍引发关注;而一名福建农林大学留学生本月9日也因暴力对抗交警执法后只接到“批评教育”处罚,引起网民质疑执法部门对留学生“法外开恩”。
中国高校招收本国学生和留学生的双重标准由来已久,但由于近年来高校为追求国际化而吸引留学生,差异化待遇被进一步放大。此次留学生特权频风波频繁浮现,更把国际化指标下的留学生政策推向风口浪尖。
上海一名教育界人士告诉《联合早报》,中国在2015年推动“ 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高校建设以来,国际化被视为重要指标之一,一些学校虽然没有招收留学生的硬指标,但“ 基本上是个老外都会收”。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中国官方的愿景,中国教育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曾提出,到2049年,中国要“稳稳地立于世界教育的中心,引领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成为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留学目的国。
官僚办学浪费教育资源
对国际化的急于求成也带来一些副作用,一名不愿具名的北京学者受访时说:“为了冲国际化指标,很多明明不具备这方面条件、没有知名度的高校也要大量招收留学生,最后只能靠待遇吸引人,所以形成一种‘降低标准、提高待遇’的情况,遭遇普遍反感。”
究其原因,上述学者说,中国高校越来越受行政官僚办学影响,面对各种考核和指标,要求在短期内出成绩,既然国际化有利于高校排名,大学对招收留学生就会趋之若鹜。
他形容:“这是典型的官僚办学,无视教育规律,无视现实条件,浪费国家资金,谋求的是个人政绩。”
重庆市协和心理顾问事务所所长谭刚强受访时也指出,在教育官僚的指挥棒下,中国高校对国际化的盲目追求,也凸显“以政治站位办学,而非以学术办学”的畸形现象,以及大学成为“政绩表现机构”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大手笔投资软实力,花重资推进“一带一路”民间交流,也促成高校在留学政策上,倾向配合国家对外政策需求,尤其是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
据中国教育部统计,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万名国际学生到中国留学,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有26万人,占了超过半数。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政治学学者杨朝晖受访时指出,中国从过去的韬光养晦到现在的奋发有为、积极进取,虽然官方不会直说,但在大幅度提高留学生奖学金名额和数额,相信与中国对外政策有关。
他分析,中国很多高校如今有更多留学生经费,但大规模接受留学生的时间较短,因此在各方面采取了“超国民待遇”,引发诸多批评与不满。
他因此认为,中国未来必须调整留学生制度,设定统一的标准,例如要求留学生通过相应的汉语资格考试等,确保在华留学生达到一定的水平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