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显示,人民币去年在全球范围内的国际货币使用份额中,一度高达4.91%,在第二季度达到历史新高。在全球直接投资严重萎缩之际,人民币直接投资显著增加,是人民币国际化指数攀升的主要因素。
(北京综合讯)最新报告显示,去年人民币国际化再进一步,一度超过英镑和日元,短暂成为第三大国际货币。
综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和界面新闻报道,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前天在国际货币论坛上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去年人民币国际化指数波动加剧,第二季度上升至4.91的历史新高,但在下半年出现滑落。这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国际货币的使用份额中,一度有4.91%使用的是人民币。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描述了人民币在贸易、金融交易、外汇储备各个方面实际的国际使用程度。
跨境贸易结算数值自2009年涨150倍
报告发布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王芳在解读中称,在全球直接投资严重萎缩之际,人民币直接投资显著增加,是助推去第年二季度人民币国际化指数攀至历史新高的重要因素。但金融交易波动大,也带动着指数快速回调。
报告显示,截至去年末,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为2.95,同比下降0.18个百分点。今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的初步匡算值为3.20,位列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之后。这相比2009年中国试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0.02的数值,上涨了150倍。
王芳认为,过去10年人民币国际化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重大变化,目前已经跻身主要国际货币行列。尤其是2016年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货币篮子,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金融机构大而不强是人民币国际化软肋
另据经济观察网报道,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胡晓炼前天在上述论坛上指出,中国金融业(金融机构)大而不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软肋。
曾经担任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并在那期间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胡晓炼说,在市场主体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需求更加强烈、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防范金融风险的各项工作更加紧迫的环境下,人民币国际化应该走得更快一些,提高中国金融业竞争力不可或缺。
王芳指出,中国能否最终实现与经济贸易地位相匹配的货币地位,归根结底还是要取决于非居民使用和持有人民币的意愿与程度。这也要求中国国外汇市场坚持渐进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