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时评
中国政府启动去杠杆以来,不仅是小型企业出现了资金链断裂,多家特大型民营企业近期也陷入债务危机的深渊之中。中民投、海航、中信国安这些千亿级企业正在反复揉搓信用市场脆弱的神经。
近一个月来,中国民企投资巨头中民投陷入多只债券的兑付风波,陷入流动性捉襟见肘的窘境。
总负债接近1800亿元(人民币,下同,359亿新元)的中信国安集团,也面临债务危机;同为民企巨无霸的海航集团,至今仍在流动性泥沼里脱不了身。
据彭博社报道,中国私募基金暖流资产多策略投资总监李凯受访时称,相对于中小公司而言,较大规模的集团公司的信用事件处理起来更为棘手,需要债权人和债务人等多方力量的博弈,往往不能仅从基本面去判断信用风险。大公司的债券余额多,投资者群体较大,潜在损失的波及面广,“传染性”也高于一般的信用事件。
但他也同时指出,在风险逐一释放出来后,当前市场上非理性恐慌有所减少。不过,当前而言,中国在岸市场发生的企业债务违约事件,却是接二连三。
民企巨头偿债压力如山
彭博整理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在岸市场发生了至少47例新发债券违约事件,违约债券本金合计约331.4亿元,同时还有2188亿元信用债可能面临兑付困难的局面。即便当前经济环境有所改善,这些民企巨头们的偿债压力依然如山,同时融资步履蹒跚,凸显过去两年的去杠杆所引发的中国企业流动性危机远未结束,同时也体现出大型民企在监管上的缺陷。
就以海航集团来说,一年甩卖约3000亿资产后,依然危机重重。4月下旬,海航集团旗下的投资控股公司CWT国际,因未能如期支付贷款利息引发违约事件,导致债权人接管了其持有的本地CWT Pte股权、在美国的投资物业及中国的高尔夫球场,并冻结了其在英国价值超过1.5亿美元(2亿新元)的物业。
就在几年前,海航集团曾掀起中国史上最大规模的全球收购潮之一,大事举债收购海外资产,其中包括前年以14亿元全面收购本地上市公司迅通集团(CWT),并在新加坡股市除牌后,以CWT国际为名在香港上市。
然而,在中国政府担忧资本外流,并大力打击过度举债的去杠杆运动之下,海航集团的收购潮在前年戛然而止。而急速扩张而带来的流动性危机,让海航集团命悬一线。
在海航集团创办人之一的王健去年7月意外离奇身亡后,已退居幕后两年多的海航集团原董事长陈峰,重新挑起管理集团的重任,并按照“党和国家给海航的要求”,领导海航集团回归航空主业,处置非主业资产。
海航流动性困难3月达最高峰
陈峰此前接受央媒的采访时坦承:“这次海航遇到的流动性困难,是由于短贷长投,把一些短期的经营性资金用于国际并购,而且并购的相当一部分资产跟主业关联不太大导致的。”
他也说,集团今年3月的流动性困难达到最高峰,但已安然度过,一季度加大了处置资产力度,实现大量现金回流,但现金回流没有预期的那么高,因为有一些国外的债务结构问题,预计用三年时间可以将负债降到比较健康的状态。
但相较于海航的债务规模,这还远远不足以扭转劣势。根据集团公开的最新财务数据,截至去年6月30日,海航集团仍有约800亿美元的债务,其中250亿美元会在一年内到期。这比该集团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短期投资的总和还多,海航集团的利润甚至都不够支付债务利息。
雪上加霜的是,海航集团此前多笔收购付出的价格可能过高。香港博大资本国际行政总裁温天纳称,在资不抵债的情况下,海航想要通过出售资产获取利润并不现实。
而海航集团长期以来的主要造血机器、旗下的上市公司海航控股上个月底披露的财报显示,受海航集团流动性危机的牵连,海航控股去年亏损达到35.91亿元,这是其2009年以来首度亏损,也是上市以来的最大亏损。
报告还显示,海航集团曾通过海航控股为主体申请三笔银行贷款,用于清偿海航集团境内外公开市场债券,共计占用资金65.7亿元。
面对越来越大的偿付压力,海航集团已经开始挂牌出售核心航空资产。海航集团在3月宣布,以22.5亿港元(3.9亿新元)将廉价航空公司香港快运出售给国泰航空。
盘点今年债券市场上的已经违约的民企名单,不难发现,他们的情形与海航类似,或主业不专,或多领域快速扩张,背后都存在过度依赖负债进行多元化经营的问题。
彭博数据显示,在年内约400亿元的违约债券中,规模居前(含交叉违约)的发行人分别是新光控股、中民投、山东胜通集团、国购投资和中信国安集团。他们大多热衷于多元化扩张,并基本上都有过度负债的嫌疑。
随着中美贸易战硝烟再起,企业盈利恐难改善,海航集团最终可能不得不吞下债务违约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