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时期千回百转 改革开放40年大事记

时间:2018-12-18 07:54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08年8月8日在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开幕,被认为是吹起了中国在21世纪世界舞台上再次崛起的号角。(新华社) ▲中英两国政府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在香港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08年8月8日在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开幕,被认为是吹起了中国在21世纪世界舞台上再次崛起的号角。(新华社)



▲中英两国政府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在香港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人民普遍将此视为国家强大、洗雪鸦片战争百年耻辱的体现。(档案照片)




▲中国代表团团长、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2001年11月11日在多哈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中国入世议定书后,同各国代表一起举杯庆祝。(中新社)

1978年12月22日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用“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这次改写历史的会议,标志着中国冲破阻力与桎梏,推开了改革开放的大门。

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史,由无数标志性事件、探索、冲突组串而成。

从深圳经济特区的“杀出一条血路”、中美建交、八九事件,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上海浦东开发、香港回归、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举办奥运、中国航母服役,到中国梦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40年40件大事,这当中有探索、冒险、挫折;更有收成、庆贺、梦想,

每一步都写满了艰辛,凝固成经验与成就,传递推动人们走向未来的勇气。

第一个时期:

1978年至1997年

1 真理标准大讨论

1978年5月11日,官方媒体《光明日报》在头版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呼吁打破精神枷锁、冲破思想禁区。该文引发全中国对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在邓小平等人支持下,军队和地方大员纷纷表态,批判“两个凡是”,为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和政治基础。

2 邓小平访问新加坡

1978年11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访问新加坡,与新加坡时任总理李光耀举行会谈。邓小平1920年前往法国留学途中曾在新加坡逗留两天,时隔多年重访旧地,巨大的变化让他留下深刻印象,邓小平后来多次谈到新加坡的建设成就与经验值得中国借鉴。新加坡被认为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扮演了特别的角色。

3 安徽小岗村农民订立生死状

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18名农民私下订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此后,承包制在中国迅速推广,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标志。

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冲破中共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幕正式拉开。

5 中美建交

1979年1月1日,中国与美国正式建交,这是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的重大突破。中美建交为东西方全方位交流奠定了基础,国际大企业纷至沓来,开拓庞大的中国市场。

6 深圳等成立经济特区

1979年7月,在邓小平支持下,中国政府批准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这四个出口特区更名为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先行者和试验场。

7 中英、中葡联合声明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在北京签订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实行一国两制。1987年4月13日,中国和葡萄牙在北京签订中葡联合声明,确认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8 首家国企破产

1986年8月3日,沈阳防爆器械厂成为中共1949年建国后首家宣告破产的国有企业,打破了国企不倒闭的神话。中国政府同年12月提出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包括实行经营责任制、简政放权等;全国人大常委会也通过了《企业破产法(草案)》。

9 邓小平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目标

1986年6月,邓小平重提1980年提出过但没有具体化的政治体制改革,认为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以贯彻。

顶一下
(14)
60.9%
踩一下
(9)
39.1%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