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雨“天河”空中南水北调被指不科学

时间:2018-11-27 07:2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中国启动全球最大人造雨项目 “天河”空中南水北调被指不科学

中国拨款启动以人工干预实现水资源空中调配的“天河工程”引起设计缺乏科学依据,审批过程缺乏科学性等批评,以及问责透明度的质疑。

中国政府拨款批准启动全球最大人工造雨实验“天河工程”,遭多名气象专家实名批评设计缺乏科学依据,被舆论质疑审批项目的过程缺乏科学性。有分析提醒,在中国走向科技强国的路上,这类争议将越来越普遍。

新华社本月5日报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宣布已正式启动“天河工程”卫星和火箭的研制,计划2020年完成“天河一号”卫星首批双星发射,2022年完成六星组网建设。

“天河工程”卫星模型也在珠海举行的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公开亮相。

这个项目的概念是通过人工干预,实现水资源的空中调配,把一部分天然落入长江流域的降水截留或诱导到黄河流域,实现空中版的“南水北调”,增加干旱地区的降雨量。

这个概念被一些气象学家批评得体无完肤。有官方背景的科学网本月22日发表《气象学家实名批“天河工程”不顾质疑仓促上马》,称该网陆续收到多名气象学家的意见。

学术分歧外行人难辨是非

批评者认为,水汽输送属自然现象,难以人工控制,人工降雨技术不成熟,只能在局部地区进行少量试验,难以大规模造福人类。

其中,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教授陆汉城狠批:“这是一个既没有科学基础也没有技术可行性的荒诞幻想项目,居然得到立项支持,是不可思议的。人民的血汗要珍惜!”

但也有评论指出,所有领域的学者都可能存在学术理念上的分歧,其中不排除一些学者因竞争科研经费等功利理由而贬低对方的点子,外行人很难判断是非。

对于同行的质疑,参与项目的三个单位选择不回应。澎湃新闻23日联系了“天河工程”的牵头单位清华大学、第一参与单位青海大学,以及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的青海省科学技术厅。

清华大学负责“天河工程”课题的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表示:没有回应;青海省科技厅称,青海大学是项目责任单位,需与青海大学联系;青海大学科技处则称,“天河项目”是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项目,科技处是“无关人员,不知情”。

在科学可行性以外,舆论也聚焦另一个问题:该项目经费是否经过严谨的审批过程,是否接受透明的问责?

公开资料显示,“天河工程”最初由青海省科技厅立项,2015年以“青海省科技支撑计划”的名义资助了300万元(人民币,下同,约60万新元)。

2015年底,青海省与科技部批准在青海大学共同建设“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天河工程”研究的主体,清华大学水沙科学和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伙伴实验室参与其中。

科学网的报道指出,“天河工程”在2016年曾申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但在专家投票环节被否决。“天河工程”转而获得科技部“科技创新国际化环境”类项目立项。

2016年至2017年,该项目共获得科研经费5289万元,其中中央政府资助800万元、青海省资助4290万元、清华大学投入200万元。2018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加入项目。

对涉及发射火箭的工程类项目来说,两年研发经费5000多万元并不算天文数字,但是令舆论担心的是,一旦天河工程从实验阶段进入实施阶段,经费可能会暴增。

这是因为每发射一次火箭动辄花费上千万美元,卫星越重成本越高,而“天河工程”需要六枚正常体积卫星组网。

对生态环境破坏令人担心

网民也担心,项目是否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例如人工干预雨量后,是否会导致不可控的泥石流或洪水等灾害。

三峡工程当年在全国人大衡量利弊之后,通过投票表决才能立项,但天河工程却没有这层保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湘穗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数年前他曾受邀出席过“天河工程”对专家的介绍,关注过这个项目。他同意,改变气候的作业不确定性很大,对于工程寻求改变大范围区域降雨量的目标,他持保守态度。

不过他认为,对待科研应持包容的态度,“天河工程”的创新性不应被全盘否定,工程就算不能达到所宣称的效果,多少还是能增加一些雨量。

他分析,这个项目引起争议可能是因为名字听起来太神奇,但说穿了就是人工造雨,并没有什么突发奇想或完全不可实现的目标。

他说:“成也名字,败也名字。科学家为了争取科研经费,难免得会想出能吸引眼球、引起关注的题目,例如美国的阿波罗13。不过,抱着实事求是的精神选名字,才比较不容易引起争议。”

顶一下
(7)
16.3%
踩一下
(36)
83.7%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