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现售土地近半流拍 土地财政承压

时间:2018-10-18 09:0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现售土地使开发商资金压力增大,开发商拿地意愿降低,政府土地财政收入亦受影响

10月17日下午,广东省中山市两宗分别占地4.96万、0.65万平方米的现售宅地截止挂牌,因无人竞买,两宗地块宣告流拍。一个星期前,中山一宗占地0.39万平方米的现售地块同样出现流拍。

合富研究院高级分析师谢仲娟向财新记者分析称,流拍地块中有两宗面积过小,大开发商对小地块兴趣不大,而小开发商资金实力较弱,在现售条件下“难算账”。另一宗稍大点的地块,需建设53%的商业面积,开发难度大;在现售条件下,开发商的资金成本会大大增加,难保证盈利。

现售即房屋要竣工验收才可对外销售。与之对应的为预售制度,即在房屋建设到一定进度时,开发商经申请许可后对外销售。

预售制可以大大缩短开发商的投资回收周期,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但暗藏烂尾、交房质量差等风险。国内开发商奉行“高周转”策略,通常采用预售制销售项目。

谢仲娟介绍称,中山的大开发商通常可以在拿地后六个月左右开始预售,如若是现售,则至少要两年才能入市,开发商的资金回收周期至少拉长4倍。财新记者按照开发商10%的年融资利率粗略计算,一个投资100亿元的项目,若采取现售方式,资金成本至少增加15亿元。

中山是现阶段国内推出现售地块力度最大的城市。今年5月28日,中山推出首宗现售宅地,被万科( 000002.SZ /02202.HK)高溢价拿下。之后三个月,中山未再推出宅地。

9月,广东省住建厅向上级部门书面建议“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并建议“分步走”,首先在一些城市试点,对新出让土地逐步实行现售。同月,中山开始大批量推出现售土地。谢仲娟认为,中山很有可能是广东试点现售的先行城市。财新记者致函中山市国土资源局和广东省住房建设厅了解试点情况,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据财新记者统计,5月28日-10月11日,中山共推出15宗现售宅地,占今年中山推出总宅地宗数的75%。这15宗地中,已有7宗截止挂牌,最终成交4宗,流拍3宗,流拍率达43%,流拍地块合计起始总价为8.40亿元。

除中山外,深圳、南京、杭州等地也曾推过现售地块,整体初衷是为了遏制地价过快上涨。深圳仅于2016年5月推出过一宗现售土地。南京于2016年8月提出“竞价达到最高限价90%时须现房销售”,这一要求两年后悄然取消。杭州于2017年3月提出“溢价率超50%时须现房销售”,但只隔了四个月,政策便悄然取消。

当前,房地产界对该不该取消预售制存在较大争议。支持现售的观点认为,这可以更好的保障购房人的利益。反对现售的人认为,这会导致开发商资金压力大增、短期供应锐减。此外,现售土地会降低开发商积极性,给地方财政带来压力。

政府财政收入主要分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主要为税、费等)、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为卖地收入等)、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社保基金收入等类别。

财政部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达5.21万亿元,占政府性基金收入的85.41%。卖地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与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不含补助,下同)的比例分别为57.25%、67.03%。

地方政府极度依赖土地财政。以中山为例,2017年中山卖地收入约280亿元,占政府性基金收入95.45%。政府性基金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例为93.83%,接近持平。年内,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过收入86.8亿元,政府性基金调出75.5亿元补充资金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即便是深圳这类发达城市,也离不开土地财政的支持。2017年,深圳市卖地收入为960.7亿元,占政府性基金收入93.59%。政府性基金收入与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例为49.16%。年内,政府性基金调出200.5亿元补充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长江证券9月27日发表研报称,如若现阶段推行现售制度,房企在土地端的投资力度或将冷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中短期或受影响,地方财政压力预计会上升。

华南城市研究会副秘书长吴新坚日前在一场讨论会上分析称,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考虑,或是取消预售制度的最大阻力。 ■

顶一下
(6)
66.7%
踩一下
(3)
33.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