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稿:北京零垃圾进行式(2)

时间:2018-10-14 07:2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环保技巧接地气 汤蓓佳认为,中国民众都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但之前缺乏方法,导致很多人在理念和行动之间是脱节的。她说:因此我们通过分享接地气的环保技巧,希望帮助更多人把环保落到实处,倡导个人层面的行为改

环保技巧接地气

汤蓓佳认为,中国民众都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但之前缺乏方法,导致很多人在理念和行动之间是脱节的”。她说:“因此我们通过分享接地气的环保技巧,希望帮助更多人把环保落到实处,倡导个人层面的行为改变。”

“零垃圾”不仅是生活习惯上的改变,更是心态上的转变;除了对环境的重要性,更蕴含了对生活的启发。

“零垃圾”有望成为新风尚

进行了一年的零垃圾生活后,冯易希说:“‘零垃圾’意味着把生活重点放在真正重要的事物上,而不是放在那些其实相当于垃圾的不重要事物上;毕竟减少是为了突出重要的东西。”她也说:“零垃圾本身践行起来就是它的意义,另外是让别人参与其中,从舍弃这种可有可无的垃圾开始,逐渐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

随着越来越多人愿意改变生活和消费方式,减少对环境造成的负担,“零垃圾”生活未来有望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新风尚,也将会是中国提升环境素养的重要一步。

辛庄村变废为宝

零垃圾意识也在中国村庄生根发芽,北京首个“环保村”不仅提倡“垃圾不落地”,还把垃圾“变废为宝”。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区的辛庄村,自去年4月开始,每月首个星期六举办“文化环保市集”,邀请约50个环保摊主来摆摊,志愿者也会在市集上进行垃圾分类。

《联合早报》记者日前随着环保人士去“赶集”,市集一大早就聚集了上百人,有许多辛庄村的农户售卖自己种植的有机蔬菜,一些摊主则摆出环保手工艺品,还有一个“零打区”售卖零包装产品。

塞子(41岁,环保市集统筹)受访时说,市集支持“裸购、裸售”理念,鼓励顾客自带容器来买盐、打酱油、装自制洗发水和洗碗液等产品。在“零打区”摆摊的李永海(42岁)说:“我们的冬瓜茶只卖两元(人民币,约0.40新元),顾客只要自带杯子,不管杯子多大都可以打满,希望鼓励大家使用自己的杯子,尽量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塞子也介绍了市集的“宝藏区”——一般摆满60多垃圾分类箱的环保回收处,村民会把特殊垃圾种类带过来进行专门回收,由志愿者进行垃圾细分。她说:“塑料产生多、回收少,志愿者会把一些无法回收的塑料等废弃品改造成蒲团、手提袋、茶席等工艺品,在市集上展示。”

除了环保市集,辛庄村早在前年6月就开始推行“垃圾不落地”的垃圾回收项目,让环保变成村庄的一种生活状态。

垃圾分类开展两年 垃圾减少八成

辛庄村村长李志水(52岁)受访时介绍,辛庄村共有392户家庭,每家每户都常备“两桶两箱”,分别回收可堆肥垃圾、不可回收废品、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环卫工人每天收两次垃圾,一切由村民自治管理。

目前辛庄村的垃圾已经细分为42种,垃圾分类有效率达到95%,几乎将日常垃圾都“变废为宝”。其中,干垃圾如纸箱、塑料瓶、玻璃等由专门机构做回收,湿垃圾(厨余垃圾)则用于堆肥和环保酵素的制作,加工后可作为清洁用品。

李志水说,垃圾回收项目最初由七名志愿者发动,“我们从村民教育开始,给他们上课、讲解垃圾如何分类和分类的好处,加上大喇叭滚动宣传,激发大家环保的意识与意愿”。

他透露,垃圾分类开展两年以来,辛庄村垃圾减少八成,十几个露天垃圾站都被清光,以往垃圾遍地的街道变得干净整洁、蚊蝇也少了,“村民亲身体会环境的改善,很愿意参与环保行动”。

顶一下
(24)
80%
踩一下
(6)
2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