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组织官僚化严重 中国社会表关注

时间:2018-10-05 07:2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新华社学习进行时专栏评论产品辛识平昨天发表题为《学生干部的官气要不得

新华社“学习进行时”专栏评论产品“辛识平”昨天发表题为《学生干部的‘官气’要不得!》的文章,指学生组织“官僚化”、学生干部沾染“官气”的问题不容忽视。

“同学在群里问7号要开会吗”事件近日再次让中国社会聚焦学生组织官僚化的问题。官媒呼吁建立风清气正的校园风气,不过受访学者认为,除非大环境改变,光呼吁年轻人改变,意义不大。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某学生日前在QQ群里问:“7号要开会吗?@杨某学长”。袁姓高年级学生严厉批评她:“杨主席是你们直接@的?现在你是在叫学长?我不想看见第二次。(粗话)自己没点数?”

另一高年级学生接着写道:“请各位试用干事以后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说话方式。”

这段对话截图近日被挂上网后引起强烈回响。多数网民认为,低年级学生以“学长”称呼比自己早几年入学的学生社团主席并无不妥,还显亲切。高年级学生被批评“好大的官威”“没进社会却比社会人还社会”。

该学院2日凌晨发布声明,证实截图符合事实,已对两名高年级同学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

中国学生组织官僚化是老问题,近年有越来越多年轻人看不下去而在社交媒体上曝光组织内的运作,引起各方关注。例如,广州中山大学学生会今年7月发布公告,列举约200个新学年学生干部岗位,有些岗位注明“正部长级”“副部长级”标示,被网民批评为学生组织官僚化的体现。学生会随后删除公告,并为“错误使用了级别的表述”道歉。

新华社“学习进行时”专栏评论产品“辛识平”昨天发表题为《学生干部的‘官气’要不得!》的文章,指学生组织“官僚化”、学生干部沾染“官气”的问题不容忽视,一些人年纪轻轻就讲“级别”重“排场”,搞“抱大腿”“混圈子”“玩花活”等不正之风。文章并引述中共总书记中领导人去年5月的讲话,呼吁“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唐任伍向《联合早报》分析,学生官气浓的大背景是中国传统社会几千年来形成的官本位文化。与此同时,学校本来就是行政本位,比如把高校分为副部级、正局级、副局级大学,各校领导享有的待遇按学校级别而定,校内教师可享受的待遇也按级别而定。学生看到教师都这么重视级别,自然而然也会变得很在乎自己学生组织的级别。

唐任伍说:“学生的这种意识可能从小就被父母培养起来,例如有媒体报道,家长请求小学甚至幼儿园教师让他们的孩子当学生干部。”

在中国,六岁的孩子一入小学就会经过选班干部的洗礼,班干部的职位包括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体育委员等,以及小队长、小组长和课代表。升上二年级,还得面对少先队三道杠、二道杠和一道杠考核。有专家分析,班干部制度会让没被选上的孩子感觉不自信、被忽略,让被选上的孩子担心随时失宠而不安;制度也造成孩子缺乏平等意识,过早面对权威。

进入高校后,学生干部职位可以让学生在评奖学金、丰富履历等方面具有优势。这个现实的需要导致许多学生抱着功利主义态度当学生干部。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鸣分析学生会官僚化的根源时说,学生会由共青团校团委管理和控制,团委把官气带入学生会,学生会成了培养学生官僚主义的机器,“学生没有官气是不可能的”。

他认为,由于团委是永远不可能放手不管学生会,学生会不是学生自治组织,因此怪学生不够风清气正没有意义。

评论员夏妍在《光明日报》写道,期待年轻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同时,社会机制也当留好第一个扣眼,塑造正向的激励机制。她建议,让学生组织与加分、评优、推免等机制脱钩,保持其服务学生、锻炼能力的基础意义。

顶一下
(68)
90.7%
踩一下
(7)
9.3%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