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怡食家买过一瓶矿泉水的王先生(30岁,家具销售员)说:“最初纯属好奇,体验后发现进店前要输入很多个人信息,店里品类不是很丰富,营业时间也跟商场一样到晚上9点,没有比超市便利。”
在附近工作的张女士(50岁)也认为,信息验证、刷脸扫码等程序太复杂和繁琐了。
她说:“我不太会用智能手机,在‘无人’便利店买东西太麻烦了,‘有人’倒是比较方便,起码我会排队,拿东西过去结账就可以了,还是超市比较快。”
据了解,商场里大部分消费者是商场员工,较青睐性价比高的产品。据附近工作人员了解,怡食家便利店的生意好时日均销售能达2000元人民币(约400新元),但后期盈利还不够支付电费等开销。
无人便利店去年进军北京时,就有声音质疑,中国的无人便利店在还未完全解决盈利、技术缺陷和运营模式等问题前,不应急着推出,否则资本市场一哄而上,可能会出现热门概念炒作的情况。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无人便利店”仍方兴未艾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受访时说:“无人便利店把新科技全部应用到一个店铺里,让人眼前一亮,所以备受关注。但便利店毕竟属于一种零售业态,无论科技创新到什么程度,营业也取决于成本与收益的平衡。”
她分析,不同规模的无人便利店发展态势不同,怡食家的“盒子”形态经营效果不佳,可能是因为选址的问题,以及运营成本和收益之间难以取得平衡。
她说:“这样的‘盒子’运营成本比较高,同时面积比较小,可以销售的单品有限,如果想吸引消费者前去购物,宣传和促销所需的成本也意味着店铺短期内难以盈利。”
另一方面,赵萍也认为北京的便利店文化不够浓重。她说:“连锁便利店在北京社区的普及程度远不及长三角和珠三角,因此人们可能觉得便利店的价格偏高,同时又没有形成经常到便利店消费的习惯。”
她建议,对于“盒子”型的无人便利店,想要盈利还是需要规模化,并进行更有效的品类管理和成本控制。
赵萍也强调,无人便利店并没有销声匿迹、淡出视线,而是从热点新闻转变为一个零售、电商行业等都在努力尝试的新业态,“不过现在还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没有大规模的铺开”。
她说:“零售业的业态创新非常快,特别是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无人便利店将会与其他业态相互补充。我也相信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普及,大业态未来会出现越来越多‘无人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