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导致北京等城市内涝隐患再浮出台面

时间:2018-07-18 07:5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北京昨天持续降雨天气,图为一名市民骑车经过积水街道时提起双腿。(法新社) 多场暴雨过去两周席卷中国多地,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的许多城市陷入看海状态,让市民大吐苦水,也使得中国城市久治不


北京昨天持续降雨天气,图为一名市民骑车经过积水街道时提起双腿。(法新社)

多场暴雨过去两周席卷中国多地,包括首都北京在内的许多城市陷入“看海”状态,让市民大吐苦水,也使得中国城市久治不愈的防洪问题,尤其城市内涝隐患再度浮出台面。

凸显“海绵城市”管理模式未见成效

有专家认为,许多城市仍以“修修补补”心态应对内涝,近两周水患凸显“海绵城市”等新雨洪管理模式未见成效。官方通讯社新华社评论指,有关方必须平日多下功夫,摆脱“逢雨必涝”的怪圈。

今年入夏以来,中国多地遭暴雨袭击,至少24个省区市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超过千万人,其中四川和甘肃灾情最严重。前天起,首都北京也降暴雨,多区出现淹水、山塌等情况,不少市民大吐苦水,吐槽说在北京“看海”的日子又来了。

中国几乎每年夏季都出现暴雨、洪涝、城市内涝(排水不力导致积水)等水患,尽管官方近年来推行“海绵城市”等治水方案,但防洪成效并不明显,有舆论以“挥之不去的阴云笼罩”形容中国城市的内涝问题。

中国环境保护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解释,城市内涝是全球城市面临的普遍问题,城市建设中有很多不透水的地区,一旦集中降水就容易导致内涝。

他指出,这个问题的解决渠道之一是加强落实中央“海绵城市”的建设。这个治水概念2015年起陆续在至少30个城市试点推行,强调让城市在应对雨水所致灾害时更有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利用。

不过马军评估,当下中国城市治水能力与“海绵城市”的要求相距甚远,例如城市建设透水率仍不足。他认为,当局一方面必须主动采取更多工程措施,抵御和吸纳洪水;另一方面也对新区域进行更好的规划,在易发洪灾的地方限制建设。

新华社旗下中国《瞭望》新闻周刊分析,造成最新一轮城市内涝的因素包括城市新建地区低洼地增多、极端天气事故增加、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

从更深层的治理文化层面看,该报道指出,内涝“来得快去得也快”,大部分城市应对机制仍以被动式“修修补补”为主,无法根除问题。此外,中国各地在排涝系统投入方面,也存在政府财力和人力投入不足的问题。

针对灾情较严重的四川,尤其是汶川大地震重灾区绵阳,则不乏有舆论质疑,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区修建效果不佳,以致无法有效抵御洪水。

不少中国官媒近日发文呼吁加强城市防洪治水力度。新华网昨天发表评论强调,要摆脱“逢雨必涝”的怪圈,就得平时多下功夫,“抓好地下管网建设,完善城市排水系统,不断升级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湖南省官网“红网”一篇评论则直批执政者“赊欠式”的发展思路,指洪灾“一次又一次透支人们对管理者的信任”,背后是当局对排涝考虑不周,下水管道建设滞后的“历史欠账太多”。

环境专家马军告诉本报,要落实改变,很大部分要从新区规划着手;至于已建成地区,整体基建改造难度非常大,但即使这类地下工程不比地面上的建筑和项目引人注目,当局仍需往这方面投资。

顶一下
(1)
50%
踩一下
(1)
5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