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红:久违了的批评声(2)

时间:2018-07-06 08:27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人民网刊文警惕浮夸风气,不是近期的单一案例。6月下旬,《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直言,我的国也有不厉害的地方就引起巨大反响。差不多同时,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院院长李晓在学生毕业典礼上忧心忡忡地指出中

人民网刊文警惕浮夸风气,不是近期的单一案例。6月下旬,《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直言,“‘我的国’也有不‘厉害’的地方”就引起巨大反响。差不多同时,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院院长李晓在学生毕业典礼上忧心忡忡地指出“中华民族到了新的危险的时候”,警惕“智识上的义和团”,演讲内容也在网上热传。

近几年,这类冷静的批评被“吓尿体”掩盖至几乎听不到,如今却此起彼伏,原因不是中国的科技发生了事实上的退步,而是因为中美贸易战与中兴通讯被制裁的冷峻现实,揭破了盲目自大与浮夸主义。

回想起来,大约五六年前,中国媒体曾有过重视批评,强调舆论监督与调查性报道的时代。诚然,媒体对现实的批评若走向极端或过于激进,有可能跌入“逢中必反”的误区;但倘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公共舆论偏好缺少事实依据、情绪化的赞美,它也可能带来另外一种危险,即上文所说的“挑动极端情绪、肆意传播偏见”。在中国的现实处境下,这类“吓尿体”刺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中国威胁论,加剧中国面对贸易战的风险,无异于“自黑”与“自我异化”。

今时今日,中国严肃媒体生机勃勃、百花齐放的时代已然逝去,以商业与点击率为导向、满足受众消遣娱乐需求的新媒体占据了主要舆论空间,这是“浮夸体”盛行的更广泛背景。这个现象足以引起当权者的反思:一个社会如果听不到批评声,短期内也许少了噪音,长期而言对政府和社会都是不安全的。

中国社会此前相当流行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名言: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所谓“自由”与“意义”都是重大又不宜界定的词,更中道的说法或许是:若批评无空间,赞美则危险。

这种危险已出现端倪。只不过,近期这一轮久违的批评声,究竟将带动社会风气的转变,抑或只是昙花一现的冷静?这取决于中国社会的集体选择,更取决于领导阶层是否决心让舆论走出一条能赞美也能批评、健康而理性的道路。

顶一下
(19)
100%
踩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