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某接到黄岩区纪委的党纪立案决定书是今年2月,距离舆论发酵有三个多月时间,黄岩区纪委调查的结果仅仅是“并未造成不良影响”。而舆论关注之后,仅仅一周就能发现“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的证据。黄岩区纪委态度上的急转弯,实质说明此前执纪过于宽松软了。而这一定程度上也与基层政治生态有关。
这次事件中只有少部分人注意到一个关键因素。周祥辉其实也是纪检系统出来的,此前曾担任过黄岩区公安分局纪委书记。就在去年年底,黄岩区第十三届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周祥辉当选区纪委委员。也就是说,他本人就是区纪委领导成员。
媒体一开始未注意到周祥辉的这一身份,倒也罢了。但区纪委在对他的通报中只提到了他城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的身份,对于是否还在任区纪委委员也未提及。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不难理解,多年身居公安部门要职,又兼纪委委员,周祥辉在当地公检法系统自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及人脉关系。鉴于这重关系,难免令人对区纪委审查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有所存疑。
加之区纪委此前的软弱态度,区纪委是否合适继续调查周祥辉案,似乎正在成为一个真问题。提级审查或许很有必要,这有利于查清周祥辉背后是否有保护伞,以及此前的处理是否存在袒护。而廓清公众的这些质疑,对于维护法纪的权威公正、树立纪检系统的良好形象,都十分必要。
中央反腐的千钧之力,最终要通过基层纪委抵达人民。但在县区这样的基层,由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使得纪委的监督趋软趋弱。破解这一难题,除了不断完善体制外,赋予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以力量,是一条有效的路径。“严书记”、“周局长”都没扛过一个星期,既是偶然巧合也是必然趋势。
(文/于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