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广播电视台推出的《问政时刻》安排地方官员现场接受观众犀利拷问,充满火药味的电视问政在当地屡创收视高峰。(取自互联网)
有分析把电视问政解读为中国对民主的试探和尝试,认为这样的平台是疏导民意的新渠道,也是化解基层治理矛盾的出气孔。
中国西安一档电视问政节目《问政时刻》以问题倒逼方式让官员直面民众质询,推动地方政府做出施政承诺。中共党媒和中央媒体过去一个星期连续报道这档节目,向外界展现官方尊重和认可民意的姿态。
受访的学者指出,这类电视问政节目为民众提供一个直接追究地方政府不作为的平台,是民主监督在中国基层的一种试探和实践,但在民主制度尚不完善的中国,通过电视问政发挥监督和问责作用缺乏长效性和规范性。
这档名为《问政时刻——工作作风转变进行时》的大型电视问政节目,围绕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等民生问题倾听民声,通过揭短亮丑,推动政府职能部门转变作风。
在上个月播出的最新一期节目中,西安市及下属各区县教育局官员现场面对民众代表、媒体记者和场外观众及网民提问,总共回答24道题,当中不乏犀利问题。
例如有家长问道:前几年奥数奥语补习遍地开花,管都管不住,但自从问政教育的消息一公布,你们一个月把所有机构的补习班都关停了,前几年你们教育局都干啥去了?
100分钟问政过后,西安市教育局面对现场观众打分,满分100分,只获得21.89分。
这档西安广播电视台推出的节目,其实从2016年开始已陆续播20期,但影响力仅局限在西安当地。过去一个星期,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联播》连续报道,让这档节目进入更多人视线。
《人民日报》报道,《问政时刻》火药味十足,“无彩排、不作秀,问政问出真问题”,面对民众犀利的问题,被问政的官员“如坐针毡、汗流浃背”。节目播出以来西安市房管局、卫计委、环保局等多个部门的官员都上过节目接受“拷问”,节目曝光问题近300个,问责干部915人次,涉及人员677名。
中国其他地方之前也陆续推出过类似的电视问政节目,例如湖南经视几年前播出的《经视问政》,但节目都没有持续太久。
学者:监督效果依然有限
独立时评人陈杰人向《联合早报》指出,这类节目长久经营的最大困难在于要顶住地方宣传部门和被问政部门向电视台施加的压力,而很多时候地方党委政府会把这类节目视为形式,“当做一个偶然为之的现象,并没有长期化、常态化、规范化”。
他认为,电视问政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地方政府改善作风、提高行政效率,但多数节目的问政范围有限,对象局限在政府部门和行政机关的低级别官员,很少涉及党务部门、意识形态工作、地方党政主管等。
有分析把电视问政解读为中国对民主的试探和尝试,认为这样的平台是疏导民意的新渠道,也是化解基层治理矛盾的出气孔。但学者指出,这类节目虽然看得出民主的初形,但只是民主运作过程中的一个小范畴,由于没有直接选举和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依靠电视问政发挥民主监督,效果依然有限。
陈杰人认为:“如果一个政府不能由人民直接选举出来,就没有办法对选民真正负责,这样的电视问政,问一次只有一次,没有问就忘了。”
尽管如此,电视问政的出现在现阶段的中国还是有其积极意义。一名长期观察中国舆情的人士指出,虽然这些不足以代表言论空间和意识形态的放松,“但观察中国的进步,既要关心高层和顶层设计,也要关注基层和草根实践。”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受访时说,电视问政能促进政务公开和社会监督,通过民情和民意为官员执政的水平和绩效做出全面评估,并向主政官员施加心理和政绩上的压力,
他说:“很多中国官员还不习惯在被监督的环境中工作,用这种方式刺激他们一下,对推动整个官场风气的改变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