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行政滥权阻碍中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时间:2018-04-30 08:4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中国青年报》一篇已发表的《问诊高校信息公开》长文被删除,电子版罕见开天窗,中国高校抗拒公开信息的现象再引起关注。 北京大学学生岳昕要求北大公开信息事件再掀余波,《中国青年报》日前

《中国青年报》一篇已发表的《问诊高校信息公开》长文被删除,电子版罕见“开天窗”,中国高校抗拒公开信息的现象再引起关注。

北京大学学生岳昕要求北大公开信息事件再掀余波,《中国青年报》日前删除一篇已发表的《问诊高校信息公开》的长文,导致其电子版罕见“开天窗”,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抗拒信息公开问题再次被置于镁光灯下。

受访学界人士指出,拒绝公开信息的背后牵涉到更深层的权力滥用,而行政力量主导教育和学术事务的现状,是中国高校推进“依法治教”、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绊脚石。

隶属北京共青团的《中国青年报》上周四(26日)发表5000字长文,揭露许多高校对于信息公开的诉求心存防范,一些申请者因此和学校闹僵,被误解为和学校对立。不少高校也在分析和研判信息公开之后的影响后,通过约谈沟通,暗示学生撤销申请,以“保护”敏感信息。

文章也称,根据2016年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透明度指数报告》,北大和清华的排名都跌出前50名。报道还引述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吕艳滨指,中国建设一流高校必须改变唯教育质量和科研成果评价的机制,更要比拼治理水平,“看能不能、敢不敢在别人眼皮底下做管理、做教育”。

这篇文章被各大网站转载,但《中国青年报》却很快在电子版删除全文,导致版面出现大片空白,中国各大新闻网站也将文章屏蔽。虽然没有直接点名,但舆论认为,这篇文章的矛头直指中国顶尖高校北大早前发生的岳昕事件。

北大反性侵运动领袖、四年级本科生岳昕本月9日要求校方公开20年前对一名北大教授性侵女生案件的调查信息,却遭到校方压制。

岳昕23日在网上发表公开信,实名投诉自己遭到校方不断约谈施压,在舆论掀起轩然大波。北大红旗团委通告栏也出现“声援岳昕勇士”的大字报,赞扬岳昕勇敢正气,批评校方“最怕的是‘出乱子’,毁了作为政绩的校庆”。

北大五四庆120周年

北大即将在5月4日迎来120周年校庆,外界相信校方采取打压的手段,目的是压制这个多年前的丑闻在校庆前延烧。

复旦大学教授、教育立法研究基地执行主任侯健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中国高校存在不重视保护学生权益的现象,根本原因是学校仅仅把学生当做接受管理和教育的对象,而不是有权利的公民或主体。

他也指出,担心舆论发酵影响学校声誉而拒绝公开信息的理由并不成立。

他说:“应该依法公开的信息就应该依法公开,给学生一个说明,给社会一个交代。应该公开却不这么做,就可能给掩藏错误或权力滥用提供方便,并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健康发展。”

校方掌握考核评价权部分师生不敢行使权利

中国教育部在2010年和2014年分别出台《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和《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对学校处理教师和学生提出的信息公开诉求做出规定。

不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受访时指出,在行政治校的制度下,师生申请信息公开的权利始终无法真正得到保护,因为行政力量主导学校的教务,掌握着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评价权,部分师生心存顾虑,不敢行使权利。

有分析认为,敦促高校走向信息透明,符合官方推进高校现代治理体系建设的大方向,而《中国青年报》文章被撤稿和屏蔽,主因是有关方面不希望舆论进一步炒作,导致事件升级。

另一方面,岳昕的公开信虽然在网上被删除,但中国官媒却对她表示声援。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上星期发表评论,呼吁高校“认清他们(学生)的诉求,聆听他们的声音,学会与他们对话”,从根本上化解对立情绪。

《环球时报》社评也呼吁北大给中国社会做一个“不怕事”的示范,并表达希望看到一个“互联网时代更加坦荡、潇洒的北大”。

一名不愿具名的北京高校学者受访时也呼吁外界换位思考。他认为,高校信息公开固然重要,但校方为防止舆论过度炒作而不愿披露信息的出发点,也不难理解。

他说:“学校有必要向当事人披露信息,但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一些信息公开之后难免出现舆论抬杠、挑刺,甚至是断章取义的情况,个别孤立事件被拿来大做文章,掀起抹黑整个教师群体的运动,也是不健康的现象。”

顶一下
(3)
50%
踩一下
(3)
5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