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党要把协商民主发展成区别于西式民主的形式,使协商民主“好”于西方的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就必须是“真”协商而非“假”协商,做个协商的样子。
中国“两会”已经召开。今年“两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党政群机构改革。但在我看来,需要改革的不仅是党政群机构,作为构成中国政治基本制度的人大和政协本身,亦需改革,以摆脱其长期以来的“花瓶”角色。
在中国的制度设计和政治结构中,人大是国家权力机构和立法者,具有立法、选举、任免官员以及其他涉及国本的重大权力。在当下保守的政治环境下,如果说推动人大改革会遇到诸多障碍,相对而言,政协改革的余地更大一些。最近几年来,执政党鼓吹要发展“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而“协商民主”的一个最重要平台,就是政协。换言之,政协承担着在中国发展和推进协商民主的重任,有一定的改革空间。
眼下可以操作的,对整个保守体制震动较少,同时又确实能够起到一定作用,激发政协活力的一个办法,是为政协引入一批新生力量和新鲜“血液”,特别是将社会的活跃分子、意见领袖和异议人士延揽进来,让他们充当激活政协功能的“鲶鱼”。也就是说,政协应该面向异议人士开放。
先说明一下,我讲的异议人士不是指国家政权的反对者,而仅仅指好发与官方不同声音的人,它包括与官方政治见解不同,但不把自身定位于反对者的人士。从这个角度看,异议者既存在体制内,也存在体制外。事实上,执政党也早已宣布中国不存在“阶级敌人”和“阶级斗争”,因此,异议人士和当局至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他们的差别只是在具体利益和诉求的不同而已。
一些人会发出疑虑,在当局打压异议人士和不同政见的情况下,愿意向他们打开政协大门吗?这不过是作者对执政党的又一个幼稚幻想罢了。我承认有很大困难,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能。此中关键,是要让执政党明白,这是代价最少的政治转型路径,并不构成对它的威胁;相反,是符合其利益的,如果它终究不得不改革的话。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看待:
首先,政协向异议人士开放,合乎其职能和执政党将政协作为统战组织的定位与目的。政协具有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三大职能,但要发挥好这三大职能,前提是要有一批高政治素质、愿意参与的人加入到政协队伍中来。而意见领袖和异议人士,由于他们的“天然”职责就是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因而既有政治责任,亦有政治能力做好政协的工作。
从执政党的角度看,政协是其统战组织。所谓“统战”,是争取尽可能多的“盟友”,来支持——至少不反对——执政党的事业。故但凡有可能,要把社会的一切政治力量和不同利益统一、团结在执政党的“旗帜”下,不进行博弈,才符合它的统战机构性质;而不是赞成我的,才让他进入政协,否则就排斥。
其次,政协向异议人士开放,也是执政党发展协商民主的需要。诚如前述,执政党要把协商民主发展成区别于西式民主的形式,使协商民主“好”于西方的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就必须是“真”协商而非“假”协商,做个协商的样子。要“真”协商,政协里头就需要有代表不同立场和利益的群体,就需要有异议。大家一团和气,也就没有必要协商,执政党自己决定就是。既为“协商”,自然意味着立场和利益的不同,甚至相反。
现有的政协构成中,当然有不同利益的群体,但他们不敢公开地、旗帜鲜明地表达出来,特别是弱势群体和代表社会公义的群体缺乏。引入意见领袖和异议人士,能够部分弥补缺憾。这些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利益坐下来交流、沟通、谈判,寻求一个最大公约数,就是协商的过程。经协商而形成的政策才具有坚实基础,得到多数人的支持。所以,将意见领袖和异议人士纳入,更能体现协商民主的“协商”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