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省市财政贡献“供养全国”? 官媒吁客观看待

时间:2018-01-25 09:0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中国各省近日公布财政数据,有舆论指大部分省都负债拖后腿,依靠中央补助,只有少数省在赚钱供养全国,引发各界关注。 对此,中国官媒《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公众号侠客岛今天(24日)刊文,引

中国各省近日公布财政数据,有舆论指大部分省都负债“拖后腿”,依靠中央补助,只有少数省在赚钱“供养全国”,引发各界关注。

对此,中国官媒《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公众号“侠客岛”今天(24日)刊文,引述专家对数据进行解读,也对一些舆论误区进行澄清。

“侠客岛”引述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审计研究室分析,指“十二五”(2011—2016年)期间的五年中,中国全国31个省区市,对国家财政“有财力贡献”的为九个,依额度从大往小排序为: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天津、山东、福建、辽宁,共计为国家财政“贡献”了14.7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3.04亿新元)。

剩下22个省区市则需要中央财政予以“淨补助”。根据补助额度从小往大,排序依次为:海南、山西、宁夏、重庆、陝西、吉林、河北、湖北、青海、云南、西藏、江西、安徽、内蒙古、新疆、甘肃、广西、湖南、黑龙江、贵州、河南、四川。“十二五”期间,22地共获得中央补助收入12.09万亿元。

为进一步说明情况,“侠客岛”文章按地区划分地方的“财政贡献”。

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华东、华北、华南三个地区对国家财政“有财力贡献”。其他四个地区(西南、西北、华中、东北)整体上需要中央财政予以淨补助。

文章引述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德华指出,简言之,按各地公布的财政收入数据去判断这一地区对国家的“贡献”,或从财政是有贡献还是接受补助;用这个标准去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或者说衡量一个地区对国家的贡献程度,是不准确的。

这是因为,中国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复杂而精细的一套财政收入和分配系统。

其中涉及两次分配:第一次,按照分税制的比例规定进行划分,形成中央财力和地方财力;第二次分配,则是中央统筹全国,看情况,再对各地进行“补助”。

此外,一个地方真正具有的“财力”,也不光是来自这些。除了中央-地方之间的分配之外,地方政府还有一些财政来源。比如地方债、上一年存留的资金、财政稳定调节基金等等。

文章举例说,像广东这样的经济大省,2015年的上年结余资金、调入资金、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资金,就占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50%以上。

文章最后总结三点内容指出,首先,少数省份对国家财力有净贡献、多数地区需要中央补助,这样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常态,从改革开放以来也一直存在。

再者,中央财政给各地“补助”,也是国家性质的职责所在。

此外,对国家的财政贡献程度,并不必然等于“对国家贡献程度”。一些欠发达地区在人力资源、能源资源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此外,一些地区对于国家领土安全还有重要战略位置,比如河南、黑龙江、吉林、四川、安徽等农业大省,给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因此商品粮的粮食补贴也就所需更多。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2)
10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