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鹰:习报告中的两个“没有变”不应被忽略(2)

时间:2017-10-23 20:1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无庸讳言,在能否正确认识与把握国情世情这一问题上,中共既有过沉痛的教训也有过成功的经验。最大教训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已明确提出,中国的主要社会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

无庸讳言,在能否正确认识与把握国情世情这一问题上,中共既有过沉痛的教训也有过成功的经验。最大教训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已明确提出,中国的主要社会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要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而着手解决这个矛盾则是国家发展的主要任务。然而,仅仅过了一年的时间,这个正确的发展方针就因为个别强势政治家对基本国情的判断发生了改变,从而使以发展生产力为主导的国策出现了重大偏离甚至严重背离。

与之相反,正确判断国情带来的成功经验应首推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等人把中国当时的状况用六个字加以概括,即“人口多,底子薄”。基于这种清晰与清醒的判断,才有了把国家的发展准星定位在“建设小康社会”这样一个听起来并不响亮,却极为务实,让百姓感到亲切的目标上。也正是因为坚持了这一正确的国情判断,才有了中共决策层近40年紧紧扭住经济建设不放的坚定和自觉,并由此取得了令世界惊叹的成就。

可见,国情是制定国策的惟一基础。中领导人在中共“十九”大提出,中国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中共高层对中国现实发展状况的务实且清醒的理性概括,而这种极为重要的认知飞跃,恰恰立足于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不变的国情之上的。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个断言,正是以国际社会为座标,对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的一次考量。应该指出的是,这一断语不仅反应了中共高层一种实事求是的严谨,而且也是一种带有巨大包容性的智慧。这一断是在鲜明地昭告世界,无论中国在当代世界上有怎样的外交动作和国际经贸行动,都只是基于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这一事实。换句话说就是,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维护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是中国内在发展趋势之使然,这是当代中国外交与对外经贸关系的本质特征。那种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日渐活跃与积极姿态表示疑惧,甚至那些持有中国的强大会威胁世界的看法的人,都应该从中国“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句话中认识到,今日中国所以要支持经济全球化,所以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以会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绝不是为了改变世界格局,而完全是基于中国国内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发展战略的名字就是——和平发展,互利双赢。

中领导人在他的“十九”大报告中,能够不加掩饰地承认基本国情没有变和国际地位没有变,其真诚、务实、率直的态度应该引起国内外舆论足够的重视,更应受到足够的赞誉。因为,如果这种态度能成为中国各级决策层和领导层的精神常态,中国在今后的发展中就可以避免许多坎坷与弯路。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遇到坎坷不仅包括由于各种不可测的客观因素带来的困难和挑战,,而且包括因为巨大的成就和胜利而滋生的浮夸狂热自负等主观因素造成的挫折和危险。中国的经济建设曾因浮夸和狂躁经历过重大波折,遭受过重大损失。今天,当人们被以往的成就感到陶醉时,中领导人报告中的两个“没有变”是一付清醒剂,也有助于人们真正听懂他对执政党的告诫——“行百里者半九十。…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作者秦晓鹰,中国国际战略基金会研究员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