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总书记中领导人(中)2015年11月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图为中领导人今年6月21日到山西考察调研期间探访贫困村民。(新华社)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前天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专题询问时指出,脱贫攻坚千难万难,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难,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比解决贫穷难。
中国消除贫困最难的事情是什么?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答案有些出人意料。他前天表示,脱贫攻坚千难万难,最难的是有一些贫困群众“不怕穷”,“宁可守着穷摊子,也不愿干出新生活”。
据澎湃新闻报道,汪洋在回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询问时说,要承诺在未来的三年时间里从根本上解决一些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安于现状的问题,拍胸脯、打包票,那是吹牛。
近两年来,中共高层动员全党积极投入“脱贫攻坚战”。中共总书记中领导人2015年11月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以实现中共对全民的“庄严承诺”。
据官方统计,2013年至2016年,中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4335万人,年均减少1391万人。
截至2016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4335万人,其中贫困人口规模在300万人以上的省份还有六个,分别是贵州、云南、河南、湖南、广西和四川。现在距离2020年脱贫目标还有不到四年时间,平均每年还需要减少贫困人口近1100万人。
也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的汪洋前天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的专题询问。常委会委员陈光国在会上提问道,在当前脱贫攻坚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中,哪些是最难解决的?怎样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以确保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汪洋回答,对于什么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各地千差万别,情况不一,见仁见智,但就全国总体而言,他个人认为,解决精神匮乏比解决物质匮乏难,解决千百年来形成的落后观念和习俗比解决贫穷难。
汪洋列举了国家统计局近期对云南八个市州贫困村的调查数据,他说:“59.5%的受访者对当前生活表示满意,35.2%表示一般,只有5.3%的表示不满意。”“贫困程度这么深,满意度还非常高,‘不怕穷’、安于现状是一个重要原因。”
“这些贫困群众,对易地搬迁,怕难以适应新环境;对发展产业,怕学不会新技术;对外出务工,怕早九晚五的约束。怕这怕那,就是不怕‘穷’,宁可守着穷摊子,也不愿干出新生活。”
62岁的汪洋出身共青团系统,曾受到中共前最高领导人邓小平的赏识,担任过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广东省委书记,也是中共十七届、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被认为是今年下半年中共十九大后晋升新一届政治局常委的热门人选。
对于如何有效解决扶贫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汪洋认为,最根本、最重要的举措仍然是充分发挥中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充分依靠中共领导下的组织体系、动员能力和干部队伍。“过去我们就是依靠政治和制度优势才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扶贫业绩的,现在这仍然是我们解决当前面临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法宝。”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在8月29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报告中坦承,今后几年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原因包括贫困人口总量大,越往后脱贫成本越高、难度越大;因病致贫占比高,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比率从2015年的42%上升到2016年的44%,医疗支出负担重,要解决这些人的贫困问题,成本更高,难度更大。
不过汪洋前天表示,尽管不能承诺三年内根本解决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但这并不影响实现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既定目标。扶贫工作既不能提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急于求成,降低标准,中国有信心在2020年打赢这场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