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综述
中国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7月14及15日召开之后,官方媒体《人民日报》在头版连续发表了三篇评论员的文章,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风险及金融改革进行评论。
在第二篇评论文章《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中,提到了灰犀牛的概念。评论称:“金融领域风险点多面广,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危害性强,必须格外小心,审慎管理。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
评论未具体说明中国经济中存在着哪些“灰犀牛”,但提到:“要严密防范化解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影子银行业务风险、资本市场异常波动风险、保险市场风险、房地产泡沫引发金融风险,切实防范金融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风险。”
随后,“灰犀牛”这个词在中国爆红,尤其是中国金融界,发动了一场寻找灰犀牛的大运动。
据资料,“灰犀牛”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米歇尔·渥克(Michele Wucker)于2013年1月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根据他所著《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黑天鹅”比喻小概率而影响巨大的事件,而“灰犀牛”则一般指问题很大,也早有预兆,但是视而不见,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导致了后果严重的问题或事件。
灰犀牛在哪里?
在媒体热炒“灰犀牛”的同时,据经济观察网报道,7月27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经济一局局长王志军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点出了中国经济存在的五大金融“灰犀牛”:影子银行、房地产泡沫、国有企业高杠杆、地方债务、违法违规集资。
在发布会上,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还特别指出,所谓系统性风险,就是会影响整个经济和社会大局的风险,防止系统性风险,是从各个领域一些小的风险点去预防,比如同业的问题、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国有企业个别的债务违约问题、杠杆率比较高的问题。对这些风险要早识别、早发现、早处置,化未来的大震为今天的小震,一点一点去处理,不要让其最后引发大的系统性风险,对中国经济会造成更加严重的伤害。
杨伟民还说,在下半年的工作中,要做好去杠杆工作,因为这是风险的源头。不能为了保增长,任凭杠杆率继续回升。
米歇尔·渥克在书中给出了灰犀牛风险的应对策略是:首先,要承认危机的存在;其次,要定义灰犀牛风险的性质;第三,不要静止不动,也就是不要在冲击面前僵在原地;第四,不要浪费已经发生的危机,要真正做到从灾难中吸取教训;第五,要站在顺风处,眼睛紧紧盯住远方,准确预测远处看似遥远的风险,摒除犹疑心态,优化决策和行动过程;第六,成为发现灰犀牛风险的人,就能成为控制灰犀牛风险的人。
显然,中国领导层正是认识到了“灰犀牛”在金融领域的存在及其危险性,将防风险提升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上周末举行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就提出应对金融领域“灰犀牛”的正确姿态: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学防范,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
别当房地产接盘侠
在官方动手围捕灰犀牛之际,不少财经及金融界人士纷纷提出各自的警告。
瑞信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在其博客中指出,中国已经有太长时间没有货币收缩期了,以致不少投资者将力度越来越大的信贷扩张看作常态。鉴于这次指令来自最高层,过去若干次试图收缩银根不成功的中国人民银行,这次将不会半途而废。
他说,随着央行货币政策进入收缩期,资产价格下调的机会较大。同时,“经济出现下降周期势必带来更严峻的信贷环境、营商环境,个人消费和企业盈利会受到影响,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也会受到影响。企业和个人都应该为此做好准备,不仅自己要在现金流上审慎准备,还要关心自己上下游企业个人的资金状况。未来若干年重要的不是如何赚钱,而是守住风险的门户。”
中国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则建议,投资者应当保持谨慎,尽量保持手中的流动性,不要急于做房地产市场的“接盘侠”,且要远离负债累累的大型公司和银行股。
具体来说:第一,树立坚定的风险意识,保持充足的流动性,资产组合保持合理的分散化。第二,踏空房地产大牛市的朋友们,这么多年的心理煎熬都挺过来了,再继续坚持几年吧,千万别在泡沫破灭前冲进去当“接盘侠”。第三,远离那些“债多不压身”的大户,警惕庞氏融资陷阱,远离银行股。
大企纷纷降低杠杆率
了解了中国官方捕捉五只灰犀牛对市场所产生的冲击力有多强大,也就不难理解中国一些知名海外并购大户,包括万达、复星集团和海航集团等匆匆脱售资产,偿还银行,降低杠杆率的一些行动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7月里,王健林一口气卖掉了近700亿元(人民币,下同,142亿新元)国内资产,复星也在今年多次出售资产,回笼300亿元资金。7月29日,从巴黎回上海航班上郭广昌还表态称,这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最近对海外投资、中国金融乱相的梳理和规范,非常必要和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