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泽玮:粤港澳大湾区 大家一起看面簿?

时间:2017-05-29 09:0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港珠澳大桥施工进入收尾阶段,驻穗境外媒体集体前去采访,趁大桥尚未开通,记者们抓住机会在空荡荡的桥上拍照留念。 开通之后,没机会这样拍了。 一位同行说。 是吗?大桥开通后,将是一片车水

港珠澳大桥施工进入收尾阶段,驻穗境外媒体集体前去采访,趁大桥尚未开通,记者们抓住机会在空荡荡的桥上拍照留念。

“开通之后,没机会这样拍了。” 一位同行说。

是吗?大桥开通后,将是一片车水马龙的景象吗?

港珠澳大桥连接香港、广东珠海和澳门,全长55公里,是迄今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按计划,通车后将能加快形成粤港澳“一小时经济圈”,促进陆港更紧密交流。不过,工程从规划到收官都面临各种质疑,最近还曝出香港段涉腐败造假问题。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行政总监韦东庆受访时强调,“大桥今年底将具备通车条件,媒体朋友写的时候,一个字都不能少”。记者的理解是,“今年底具备通车条件”不一定等同于“今年底通车”,差几个字,意思差远。

在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三地需协调解决通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等问题后,大桥才能正式启用。以车子通关为例,三地的车子要如何开进不同地区?是否需要挂上多地车牌?按理说,通关程序越简化越能促进融合。

一座大桥从建造到启用,过程已如此复杂,更何况是这些个基础设施所要撑起的宏伟概念——粤港澳大湾区。

大湾区覆盖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惠州、佛山、中山、江门、肇庆九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6600万,经济总量超过1.4万亿美元(约1.9万亿新元)。

有关大湾区城市群的概念讨论多时,今年因中国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地位上升到国家层面而引人关注。

大湾区被放在港澳政策段落中,再加上《人民日报》补一句,“有助于改善香港的社会环境和结构性矛盾”,外界因此认定,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思路主要为解决香港问题。

北京认为,香港问题的根本是经济问题,经济发展遇瓶颈而引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因此需要新政策来提振香港经济。以经济为突破口,改善中产收入、毕业生就业和高房价等民生问题,最终目标是要扭转香港社会泛政治化倾向以及遏制港独声浪。

中国大陆上世纪70年代后期推行改革开放后,珠三角与香港“前店后厂”的模式促成两地双赢,香港经济规模扩大,广东成制造业大本营。

但在香港回归之后,随珠三角经济腾龙换鸟及大陆城市与世界对接日趋便利,香港的对外窗口角色逐渐弱化,再加上大陆好些城市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更令港人产生失落感。北京认为,促进香港融入大湾区大局,有助于香港突破本身土地少、资源少等局限。粤港澳大湾区在这样的历史时空下,被赋予了重要使命。

广东省长马兴瑞曾喊话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要对标洛杉矶、纽约、东京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不是简单的城市群,而是包含经济、社会、环境、交通互联互通等多个方面。

要达致多面向的互联互通,就必须在一国两制下为香港与大湾区的融合创造条件。那么,当大陆制度和香港制度碰撞时,谁让谁?

以旧金山湾区为例,九个市县实行一国一制,湾区内使用一套法律,资金、人才、信息等全部可以自由流动。再加上信息网络及交通网络顺畅,有好的学府和创新型企业驻扎,共同营造出一个吸引人才群聚的生活条件。上网虽不是什么大事,但已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若港人北上发现面簿、推特一下全看不见,供创新科研使用的信息也难以获取,这要如何形成优质生活圈?要如何吸引港青北上居住?当局能否考虑让大湾区先行先试,逐步放宽对信息的管控?

在政治上,北京立场毫不松动。中国全国人大委员长张德江前天强调,中央与香港的权力关系是授权与被授权的关系,而非分权关系,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以高度自治为名对抗中央的权力。

不过,经济和社会融合应是双向且多面,而非单向的“选择性融合”吧?香港搭上大湾区列车或有利于自身经济发展,但湾区同样可以吸纳香港在社会管理、信息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和经验。

在推动融合的过程中,若能让港人感觉获利又不失其自主性,心里自然不会老觉得一国两制的界线被侵蚀而抗拒融合。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